
就在今天(2025年11月25日)早晨,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9880.HK)再次按下融資加速鍵。公告顯示,公司擬以每股98.80港元的價格配售3146.8萬股新H股,預計籌資凈額高達30.56億港元。
這并非一次普通的再融資。如果拉長時間軸,這是一場令人咋舌的資本急行軍。自2024年8月以來,在短短15個月內,優必選已密集實施了6次配售。從最初的“小步快跑”到如今的“巨額吞吐”,優必選正在利用其唯一的上市平臺優勢,試圖在具身智能爆發的前夜,通過資本構筑一道難以逾越的護城河。
作為長期跟蹤硬科技賽道的觀察者,速途網認為此次融資不僅揭示了優必選的焦慮與野心,更折射出整個具身智能產業已從“炫技”加速進入了慘烈的“產業鏈整合”深水區。
瘋狂的節奏:從“救急”到“擴張”
翻看公告附件中的融資歷史,優必選的資金胃口呈現出指數級增長的態勢:
● 2024年8月(第1次): 僅募資約1.22億港元,主要用于還債和運營。
● 2024年10月-2025年2月(第2-4次): 單次募資額逐步攀升至4億、5.5億、8.7億港元 。
● 2025年7月(第5次): 募資額躍升至24.1億港元。
●?2025年11月(本次):?募資額沖破30億港元大關。

短短一年多,累計募資總額接近7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69億元)。如此高頻、巨額的股權融資,在港股科技板塊實屬罕見。
更值得關注的是資金用途的質變。早期幾次融資,很大比例用于“償還授信業務項下的到期款項”和補充營運資金,帶有明顯的“補血”性質。然而,本次公告明確指出,約75%的凈籌資金(約22.9億港元)將用于“投資或收購本集團業務價值鏈中具潛力的上游或下游目標企業”。
這意味著,優必選的戰略已發生根本性轉折:從依靠內生性增長,轉向激進的外延式并購。
成為“鏈主”:優必選應對智元與宇樹的必然選擇
優必選為何急于通過并購整合產業鏈?答案在于行業競爭格局的劇變。
2025年的具身智能賽道,已形成“三足鼎立”的雛形:
1. 智元機器人(Agibot): 憑借“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的號召力和極快的迭代速度(遠征系列),在智能化算法和開源社區影響力上獨樹一幟,深受一級市場追捧。
2. 宇樹科技(Unitree): 從四足狗到人形機器人(G1/H1系列),宇樹以驚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硬件運動性能著稱,不僅不僅價格極其“卷”,且出貨量領先。
3. 優必選(UBTECH): 作為唯一的上市公司,其優勢在于商業化落地的先發性(如工業制造場景)和資本運作能力。
面對智元的“智”和宇樹的“價”,以及兩家都即將登陸資本市場,優必選的護城河一度顯得模糊。但本次公告點破了其破局之道——做“鏈主”,而且要快。
人形機器人的BOM(物料清單)成本中,關節電機、減速器、傳感器占據大頭。宇樹之所以能把價格打下來,核心在于其自研自產的極致整合能力。速途網認為,優必選此次拿出超20億港元用于并購上下游,意圖非常明顯:它要買下關鍵零部件的控制權,或者投資下游的場景方(如車企產線集成商)。
既然單點技術突破需要時間,那就利用上市公司的流動性優勢,直接買出一條自主可控、成本可優化的產業鏈。這是一種用“金錢換時間”的打法,也是利用資本市場地位對未上市競爭對手實施的降維打擊。
資本游戲的AB面:機遇與隱憂
對于優必選的激進策略,市場應持積極但審慎的態度。積極的一面在于,優必選正在做正確的事——工業場景落地。
公告中多次提及“強化本集團于工業制造應用場景的戰略布局”。目前,人形機器人最確定的落地場景就是汽車工廠等結構化環境。通過并購,優必選可以快速補齊在特定工業環節(如柔性抓取、精密裝配)的技術短板,或者直接通過收購下游渠道進入大客戶的供應鏈。在行業爆發前夜,誰能先在工廠里“打工”賺到錢,誰就能活下去。
然而,隱憂同樣不容忽視:
1. 股權稀釋的陣痛:本次配售股份占擴大后股本的約6.25%。一年半內連續6次增發,對原有中小股東的權益造成了顯著稀釋。雖然股價較前一日折讓約11.39%尚屬合理,但頻繁的“抽水”有可能會透支二級市場的信心。
2. 并購整合的風險:公告坦言,截至目前“尚未物色任何收購目標”。手握數十億巨資卻無具體標的,這在資本市場通常被視為一種“盲池”風險(當然也可能是煙霧彈)。具身智能產業鏈尚處于早期,優質標的稀缺且估值高企(許多都在智元、宇樹的融資朋友圈里)。優必選能否以合理價格買到核心資產,以及買來后能否有效整合,是對管理層極大的考驗。
結語:一場不能輸的戰役
優必選融來的這75億港元,買的是一張通往“具身智能終局”的船票。
在智元狂飆突進、宇樹極致降本的夾擊下,優必選選擇了一條最重的路——重資產、重產業鏈、重整合。這一策略如果成功,優必選將不再只是一家機器人公司,而是一個掌握核心供應鏈的平臺型巨頭,真正實現其公告中所述的“提升核心競爭力及盈利能力”。
速途網認為,優必選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具身智能技術標的,而是一個資本運作與產業整合的觀察樣本。接下來,我們需要密切關注這30億港元的具體流向——它買了哪家靈巧手?投了哪個空間大模型?還是并購了哪家系統集成商?
這些動作的落地,將比任何一次融資公告都更能決定優必選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