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中老年群體對晚年生活品質的需求日益多元,越來越多人不僅關注健康保障,更渴望精神充實與情感陪伴。在此背景下,由著名愛心企業家黃國林先生發起的公益性互助組織“活躍長者幸福會”,以“服務大眾、造福社會”為宗旨,通過多樣化活動與互助模式,為中老年群體搭建起生活與精神的雙重支撐平臺。
“活躍長者幸福會”定位為公益性互助組織,幫助人們結緣相識、結對相親、結親認親、走親聯親,提高人們生命質量和幸福指數,打破中老年群體退休后的社交壁壘。其成立之初便明確目標:不僅為中老年人提供生活上的協助,更致力于提升其生命質量與幸福指數,推動敬老助老風尚形成,進而促進社會和諧與文明進步。

為滿足中老年群體多維度需求,“活躍長者幸福會”構建了覆蓋健康關懷、文化體驗、社交互動、出行研學的多元活動體系,每項活動均貼合中老年生理與心理特點:在健康保障層面,該組織定期舉辦健康養生講座,邀請專業人士講解飲食調理、作息規劃等科學養生知識,幫助中老年人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同時開展中醫藥論壇,解讀傳統中醫藥文化,從日常保健到節氣養生,為參與者提供可落地的健康指導,填補了部分中老年人“養生知識碎片化”的空白。
在文化與興趣培養層面,組織開設書法、繪畫等興趣培訓班,為有愛好或想嘗試新技能的中老年人提供學習平臺,參與者可在筆墨丹青中抒發情懷、培養新愛好;傳統文化沙龍則圍繞詩詞歌賦、歷史典故展開交流,讓中老年人在互動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社交與互助層面,“活躍長者幸福會”通過小范圍互動活動促進成員間的聯結,當參與者遇到生活困難時,組織會協調資源提供多形式幫助,從情感慰藉到實際協助,減少中老年群體的孤獨感。

“活躍長者幸福會”的實踐,為參與的中老年群體帶來了多方面的積極改變,具體體現在生活狀態與精神面貌的雙重提升:
其一,健康意識與自我管理能力增強。通過健康養生講座與中醫藥論壇,許多中老年人開始重視飲食均衡、規律作息,部分參與者表示“以前不懂怎么養生,現在知道根據季節調整飲食,身體舒服多了”,科學的健康知識幫助他們減少了對“老年病”的焦慮,更主動地管理自身健康。
其二,精神生活從“單調”走向“豐富”。退休后易出現的“生活空虛”問題,在參與興趣班與文化活動后得到緩解:書法班學員通過練習提升技藝,繪畫班參與者用顏料記錄生活美好,傳統文化沙龍的參與者則在交流中找到“聊得來的朋友”,不少人反饋“每天不再只是看電視、打牌,有了想做的事,日子過得特別充實”。
其三,社交圈拓展與孤獨感消解。借助互助機制與集體活動,原本“宅家獨居”的中老年人結識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旅途中有人同行、生活中有人照應,情感需求得到滿足。

其四,自我價值感重新建立。在互助與活動中,中老年人不再是“被動接受照顧”的群體,而是能通過分享經驗、幫助他人實現價值——書法班的老學員會指導新成員握筆技巧,文化沙龍中有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這種“被需要”的感覺讓他們重拾自信,感受到“退休不是人生的終點”。
從社會層面看,“活躍長者幸福會”的模式不僅直接改善了參與者的晚年生活,更為老齡服務領域提供了“互助+多元活動”的實踐參考。同時,其倡導的互助理念與敬老文化,也在潛移默化中促進著社會對中老年群體的關注,為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注入了溫暖力量。
未來,隨著中老年群體對“品質晚年”的需求持續提升,“活躍長者幸福會”的實踐或將為更多老齡服務組織提供借鑒,推動更多資源向“滿足中老年精神文化需求”傾斜,讓更多銀發群體擁有充實、幸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