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網11月7日消息(報道:王佩) 近日,全球知名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公布了“2025年全球最具潛力50家創業公司”(以下簡稱TI50)榜單,其中亞洲Top3被三家中國公司包攬——Butterfly Effect(Manus母公司)、千尋智能(Spirit AI)、愛詩科技(旗下PixVerse/拍我AI)。這份被譽為“全球初創企業風向標”的榜單,向來以“嚴苛”著稱:不僅考察公司的技術壁壘,更看重商業化落地能力與增長潛力。這三家公司為何能在OpenAI、Anthropic等巨頭的陰影下突圍?它們的產品到底戳中了市場的哪些痛點?

Butterfly Effect:從“手腦并用”到“一碼難求”的通用AI
說起Butterfly Effect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如果說它的核心產品是Manus,可能很多人在今年被其刷過屏。
今年3月份,通用AI智能體Manus開啟了邀請制內測,當時的宣傳文案“比肩DeepSeek”、“AI Agent的GPT時刻”以及邀請碼價格最高被炒至近十萬,引發了行業的關注。而Manus的研發團隊所屬公司就是紅色蝴蝶(Butterfly Effect)。
2025年4月,公司完成7500萬美元C輪融資,由Benchmark領投,估值飆升至5億美元;7月,更是將總部從開曼遷至新加坡,國內團隊進行裁員優化,聚焦全球化布局。

Manus的定位是“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體”,核心理念是“手腦并用”——不僅能理解自然語言,更能完成復雜多步驟任務。比如,用戶只需說“幫我篩選最近一周的簡歷,選出有3年以上Java經驗的候選人,然后預訂明天上午10點的面試場地,并發送郵件通知對方”,Manus能自動完成簡歷篩選、場地預訂、郵件發送等一系列操作。在GAIA基準測試的通用AI評估體系中,Manus取得了SOTA當時最優成績。
但光鮮的成績背后,Butterfly Effect也有隱憂。有用戶反饋,Manus在處理“模糊需求”時仍有不足——比如“幫我找一家適合團建的餐廳”,若沒有明確預算、人數、口味偏好,Manus可能會給出大量無關選項。此外,隨著用戶量的激增,服務器穩定性問題也逐漸暴露。
不過瑕不掩瑜,其技術實力以及成長潛力,還是獲得了The Information的肯定。
千尋智能: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具身智能
與Butterfly Effect的“軟件基因”不同,千尋智能(Spirit AI)從成立之初就瞄準了“硬科技”——具身智能機器人。2024年,前珞石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兼CTO韓峰濤創立千尋智能,團隊成員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卡內基梅隆大學、清華大學等頂尖高校,以及字節、小米、騰訊等企業,兼具學術深度與產業化經驗。
2025年6月,千尋智能發布首款商用級人形機器人Moz1,這款機器人:擁有26個自由度,搭載全球功率密度最高的一體化力控關節,負載自重比達1:1,可實現全身零延時遙操作。

更關鍵的是,千尋智能自研的Spirit v1 VLA模型,攻克了柔性物體長程操作的難題,比如疊衣服,Moz1能準確識別衣物的材質、形狀,完成“拿起-對齊-折疊”的完整流程,動作流暢度接近人類。
韓峰濤曾表示:“具身智能的核心不是‘做機器人’,而是‘讓機器人有用’。”為此,千尋智能從一開始就聚焦“場景落地”,如Moz1的目標客戶是制造業、物流、家庭服務等需要“柔性操作”的領域。在制造業中,Moz1可完成精密零件的裝配;在物流中,可分揀易碎物品;在家庭中,可幫忙疊衣服、整理房間。

2025年3月,千尋智能完成5.28億元Pre-A輪融資,由阿美風險投資旗下Prosperity7 Ventures領投;7月,又完成近6億元Pre-A+輪融資,京東領投。
在速途網看來,資本的持續加碼,正是對其“技術+場景”路線的認可。
愛詩科技:從“增長最快”到“用戶最愛”的AI視頻玩家
在全球AI視頻生成賽道,愛詩科技是“后來者”,卻用了不到一年時間突出重圍。2023年,愛詩科技成立,旗下核心產品為PixVerse(海外版)及拍我AI(國內版),均面向C端大眾與專業創作者提供AI視頻生成服務。

截至2025年10月,PixVerse用戶規模已突破1億,全球月活超1600萬,年度經常性收入(ARR)超過4000萬美元,成立不到一年收入增長超10倍,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AI視頻平臺之一。
速途網了解到,與多數AI視頻工具強調“技術參數”不同,愛詩科技更關注“創作體驗”。比如,其自研的DiT架構視頻生成模型,歷經八個版本五次迭代,實現了“準實時生成”、“高質量音畫同步”、“角色一致性”等核心突破。
更關鍵的是,愛詩科技推出了一系列“傻瓜式”功能:比如“Magic Brush運動筆刷”,用戶可通過筆刷精確控制元素的運動軌跡,比如讓汽車轉彎、讓樹葉飄落;“Sound智能音效”,能自動匹配畫面節奏,比如奔跑時的腳步聲、下雨時的雨滴聲;“Speech智能人聲”,可將文本轉為語音,并實現唇形同步。這些功能,讓普通用戶無需學習復雜的prompt技巧,就能生成專業級視頻。
愛詩科技從一開始就聚焦“降低創作門檻”——比如,“拍我AI”針對國內用戶習慣優化,增加了“方言語音生成”“中國風濾鏡”等功能,成為國內AI視頻生成的“首選平臺”。2025年,愛詩科技完成1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目前B輪與B+輪融資已超4億元,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IDG資本等。
AI創業的下半場,拼的是“落地”與“邊界”
從Butterfly Effect的“通用AI”、千尋智能的“具身智能”到愛詩科技的“AI視頻”,這三家公司的成功,在速途網看來折射出AI創業下半場的核心邏輯:技術不再是唯一的壁壘,能否將技術與場景結合、能否解決用戶的真實痛點,才是決定企業生死的關鍵。

Butterfly Effect的Manus雖強,但仍需解決“模糊需求”與“服務器穩定性”問題;千尋智能的Moz1雖先進,但仍需拓展“應用場景”,比如醫療、教育;愛詩科技的PixVerse雖增長快,但仍需應對“版權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它們未來需要面對的挑戰。
不過,正如《The Information》所言:“這些公司代表了AI行業的未來——不是‘替代人類’,而是‘增強人類’?!痹谶@個意義上,Butterfly Effect、千尋智能、愛詩科技的故事,才剛剛開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