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自動駕駛公司小馬智行(02026.HK,PONY.US)啟動港股招股,計劃11月6日掛牌上市,成為港交所“科企專線”政策下,首家以保密形式申請雙重上市的自動駕駛企業。值得注意的是,小馬智行此次港股最高募資75.52億港元,超2024年納斯達克上市3.78億美元的募資2.5倍。
但從財務數據看,小馬智行仍呈現“高營收增長與虧損同步擴大”的特征。財報顯示,小馬智行2025年上半年營收3543.4萬美元,同比增長43.3%,但凈虧損9064萬美元,同比擴大75%,單季2025Q2營收2100萬美元,同比增長75.9%、凈虧損5300萬美元,同比擴大70.9%。
那么,小馬智行距離盈利還有多遠?
一、解析小馬智行“營收增長質量”:是“可持續”還是“偶然增長”?
市場普遍認為,要判斷一家公司是否能夠盈利,需從營收增長質量、虧損擴大原因、成本結構變化、商業化進展四大維度拆解,并結合公司所在行業的特征,如自動駕駛行業的“重研發、長周期、規模化后盈利”綜合判斷。
觀察小馬智行財報可以發現,其業績增長動力來自核心業務,非一次性收入,其營收增長由三大業務協同驅動:
2025年上半年,小馬智行自動駕駛貨運(RoboTruck)營收1730萬美元(占比48.8%),同比增長61.3%,累計運營超500萬公里,與中國外運等企業簽訂長期干線運輸合約,形成“技術-車輛-場景”的穩定現金流閉環,是當前營收“安全墊”;

同期,其技術授權貢獻營收1487.8萬美元,占總營收比42%,客戶涵蓋英偉達、騰訊云等,2025Q2同比增長40%,主要來自量產智駕方案(如域控制器)銷售,體現技術外溢的商業化能力;
在市場最關注的自動駕駛出行Robotaxi業務,營收貢獻325.6萬美元,占比為9.2%,但2025Q2同比增長157.8%,北京、廣州付費用戶單季環比增長30%,復購率超45%,雖占比低但增速最快,是公司未來“全村兒的希望”,增長核心引擎。
可以發現,隨著Robotaxi從“測試”轉向“商業化運營”、RoboTruck干線運輸常態化,小馬2025年上半年43.3%的營收增速明顯高于2022-2024年11%的復合增速,這標志著業務從“驗證期”進入“規模化擴張期”,體現了公司處于盈利前關鍵階段的重要信號。
所以,從營收增速和業務貢獻來看,小馬智行的營收增長具備一定可持續性。此外,小馬智行2025年上半年獲得政府補貼為150萬美元,占收入比已不足5%,基本擺脫了補貼依賴,增長更具內生性。
二、為何虧損仍在擴大?是否可控?
首先要明確,虧損擴大并不代表盈利能力惡化。分析財報可見,小馬智行的虧損擴大,屬于研發投入帶來的“戰略性虧損”,而非運營效率問題。

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研發費用9650萬美元,同比增加64.4%,占營收比為272.4%,主要投向第七代Robotaxi量產攻關,而該業務正是小馬增速最高的業務。
通過投入世界模型(PonyWorld)、端到端(E2E)系統研發,小馬智行實現中雨、大雪等惡劣天氣下的L4自動駕駛,2025年Q2自動駕駛里程中“無安全員里程”占比由8%提升至18%,長期來看,有助于降低人力成本。
同時,小馬智行的成本結構也在優化。其毛利率已從2024年上半年的10.5%回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6.3%,說明隨著RoboTruck規模化、Robotaxi付費用戶增長,營收對成本的覆蓋能力在改善。
但需要關注的是,小馬智行2025年上半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凈流出7957萬美元,而2024年同期為凈流出5912萬美元,現金及等價物較2024年減少至3.19億美金(不含短期投資),現金流承壓。不過疊加此次港股融資將獲取的現金,小馬智行的現金儲備將重回百億港元以上,可以說生存無憂。

三、盈利拐點尚未到來,但盈利路徑已經清晰
自動駕駛行業的盈利拐點有三個核心標志:單車運營毛利轉正、規模化后固定成本被覆蓋、現金流持續為正。
結合小馬智行現狀,我們不得不理性判斷,當前距離盈利拐點還有距離,但速途網認為,目前小馬智行已經進入“規模化營收的關鍵準備階段”。
目前,Robotaxi仍處于“早期商業化”階段(720輛),尚未形成“萬輛級”規模效應。小馬智行CEO彭軍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公司的盈利與Robotaxi規模密切相關。預計Robotaxi規模達到5萬輛時,小馬智行將實現盈利。而短期內,小馬智行管理層預估,2025年內達成1000輛規模,并謀求單車運營盈虧平衡。
積極的信號是,其盈利路徑正圍繞“擴收入、降成本、提效率、控開支” 逐步推進。
一方面,小馬通過拓展多元化收入與合作網絡,如深化與騰訊、Uber 等出行平臺合作,擴大企業客戶至 141 家,布局新加坡、盧森堡等海外市場,依托在四座一線城市的全無人駕駛許可擴大服務覆蓋,提升自動駕駛出行與卡車服務的訂單量及使用率;
另一方面,小馬智行通過技術升級與模式優化降本,ADC、激光雷達等核心部件成本降幅超 68%,并通過減少安全員依賴、提升遠程支援操作員監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同時,隨商業化推進,研發開支占收入比例將逐步下降,銷售及行政開支通過優化成本結構進一步壓縮,長期目標通過規模效應與成本優化實現盈利。
行業分析認為,小馬是唯一在北上廣深全部獲得全無人駕駛運營許可的企業,2025年Q2接入騰訊微信“出行服務”平臺后,潛在用戶觸達量擴大數倍,付費用戶增長有望加速。
綜合上述分析,速途網認為,用盈利去要求或審視小馬智行有些為時尚早,“營收高增+虧損可控+單車毛利轉正”的組合,已使其短期內成為自動駕駛行業“最接近盈利”的企業之一,但真正跨越盈利拐點,仍需等待Robotaxi運營規模化進程,如果融資帶來的現金支持能夠縮短這一進程,盈利拐點也會更早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