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網易有道詞典迎來了一個重要節點——AI同傳用戶數量突破2000萬。
這也讓外界重新聚焦到這個“窄而深”的AI賽道:在翻譯行業的百億大盤中,同傳無疑是最具挑戰、也最具潛力的一環。隨著AI應用層的爆發,越來越多用戶開始“嘗鮮”這一曾經遙不可及的高端服務。
據有道詞典團隊介紹,過去一年里,大學生人群與外貿人群是AI同傳增長最顯著的兩個群體。前者更多是跨語言課堂、國際學術講座、線上課程學習、留學面試等場景中,對實時同傳的使用頻率顯著提升;外貿人群則在國際視頻會議、跨境溝通、產品推介等場景中形成了高頻使用。
他們還觀察到一些新的增長趨勢——比如短視頻創作者、跨境電商從業者,正在越來越依賴AI來解決即時溝通障礙。
用戶此前長久未被滿足的剛需,正在因技術的躍進而被改寫。AI同傳,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走出去”的語言搭檔。
這意味著,個人與小團隊第一次可以以極低的邊際成本,通過AI像安裝‘語言插件’一樣,持續擴展全球交流能力。
《AI界新鮮事》關注到,不只是有道,一批具有教育與語音技術基因的大廠玩家都在加碼這一領域。過去三個月,AI同傳的技術邊界被持續突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向商業化落地。
1.AI同傳:AI翻譯的“王冠明珠”
在翻譯的版圖中,同聲傳譯被視為“王冠上的明珠”——難度高、價值更高。
在采訪中,有道詞典團隊對《AI界新鮮事》表示:同傳對實時性、準確性與語境適配性的要求遠超普通翻譯。它不僅要求極低延遲的語音識別與譯文生成速度,更要求AI能精準捕捉語境、發言場合及專業術語,是對AI翻譯能力的“綜合測驗”。
不過,這一技術的天花板,正在被一批中國科技企業攜手打破。
首先是精準度突破。有道詞典AI同傳的翻譯準確率已達98%,覆蓋經濟、醫學等六大專業領域,標志著AI不僅攻克了語言理解,更穿透了專業知識壁壘。
其次是速度革命。字節跳動發布的Seed端到端模型將翻譯延遲壓縮至2-3秒,較傳統系統降幅超60%,實現了真正的“邊聽邊說”。
最后是語種拓展。科大訊飛“星火X1”底座的多語言能力擴展至130多種語種,為中國企業出海打通了小語種市場的底層基建。
不過,技術的進步并不意味著一切已臻完美,AI同傳仍面臨現實的精度考驗。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在商用場景下,AI同傳的錯誤率依然是最大痛點——“AI同傳的準確性誰來保證?一旦出錯,誰來承擔責任?”
因此,在真正的To B落地中,大部分企業仍需要AI針對特定領域的“強化訓練”。
有數據顯示,經過專業語料微調后,AI同傳的準確率已可達到85–95%,正逐步逼近人類口譯員的95–99%標準。
在多語言會議場景中,AI翻譯憑借一致性、可擴展性與超低成本,已展現出極高的應用潛力。
未來,AI同傳仍需向更高維度演進——在理解人類情感、文化細節與法律語境上“更上一層樓”。
3.巨頭為什么都在“卷”同傳?
頂級玩家的涌入,絕不只是技術炫技。
這條看似“窄而深”的賽道,如今正迎來它的商業拐點——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成本結構被重塑、利潤邏輯逐漸清晰。
根據《2025年遠程同聲傳譯平臺市場報告》,今年中國遠程同傳市場規模預計達到 23.7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近 30%。在 AI 翻譯的百億級市場中,這一增速顯著高于行業平均。
傳統同傳價格高昂、資源稀缺,而 AI 模型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讓這一領域被普遍認為擁有更高的利潤空間。
有道詞典團隊向《AI界新鮮事》透露,從用戶價值角度看,市場中仍存在大量未被滿足的剛性需求。隨著全球交流深化,國際會議、學術論壇、跨境電商等場景的實時溝通需求急劇增長,依賴人工同傳比較難滿足這種高頻、碎片化的語言需求。
從 C 端看,AI 同傳雖然難,但它聚集的正是愿意為“理解”付費的群體。
與免費或低價的文字翻譯不同,同傳解決的是實時溝通問題——外貿從業者要與不同語種客戶洽談,留學生和研究者要聽懂外語課程與國際會議,跨境創作者、播客希望跨語種輸出內容。

上圖:網易有道詞典界面
對他們而言,AI 同傳不是錦上添花,而是生產工具。正因如此,其用戶單價與粘性都遠高于文字翻譯類產品。
在 B 端,AI 同傳天然具備規模化優勢。一旦技術成熟,利潤模型幾乎是“指數級”的。傳統同傳的人工與設備成本極高——會議設備需提前 1 到2 周調試,譯員檔期更要提前數周預約,單日成本動輒 5 萬元以上。而當 AI 同傳實現穩定低延遲后,企業的高頻溝通成本將被大幅壓縮。
報告數據顯示,遠程同傳服務的用戶中,企業占比超過50%(其中跨國企業約 35%,中小企業約 15%)。企業對于實時溝通的需求,正成為AI同傳賽道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當然,AI同傳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AI翻譯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正如有道團隊所言:“我們認可AI同傳場景化、高價值的核心形態,本質上也是在構建更完整的 AI 翻譯生態 —— 從文本翻譯、語音翻譯,再到實時同傳、多語種對話同傳,而后拓展到音視頻翻譯,再逐步去覆蓋個人、企業、政務等全場景需求。
巨頭們之所以“卷”同傳,本質上是為了爭奪下一代語言基礎設施的主導權。
2.巨頭出海實踐:誰在用AI同傳撬動新增長?
隨著全球貿易和內容交流的重新活躍,企業正在迎來新一輪“出海潮”。
對于AI同傳的玩家來說,無論是技術延伸出的 App、智能硬件直接出海,還是通過“技術出海”幫助海外企業尋找商機,AI 同傳都在成為新的增長引擎。
有道詞典團隊向《AI界新鮮事》透露,對出海創業者而言,AI 最大的價值在于提效——減少溝通的時間與金錢成本,讓跨語種交流從“延遲”變為“實時”。為了進一步方便用戶記錄和總結內容,有道詞典目前已支持設備內跨屏同傳:用戶可在懸浮窗中實時翻譯手機視頻內容,并由 AI 自動生成原文總結與思維導圖,幫助創業者或留學生快速提煉關鍵信息。
這些功能正讓 AI 同傳從“理解他人”轉向“理解內容”,成為新型知識生產工具。
而另一個典型玩家科大訊飛,則把「多語言+出?!怪苯訉戇M了 AI 戰略主線。
2025 年 9 月 17 日,科大訊飛在第 22 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發布了“星火東盟多語言大模型底座”,支持包括馬來語、泰語、印尼語、越南語等 10 種東盟語言及 130 + 全球語種,旨在幫助中國與東盟企業打破溝通壁壘。

上圖:“星火東盟多語言大模型底座”
借助訊飛翻譯機,志愿者能與來自東盟的客商絲滑交流——為印尼客戶介紹米粉、為企業指引展位——技術不再停留在“翻譯”,而成為溝通與交易的橋梁。
在商業層面,這一戰略也已初見成效。訊飛剛剛披露的Q3財報顯示,其海外 AI 硬件業務 2025 年同比增長超 3 倍,翻譯機與智能辦公本正成為其國際化布局的重要抓手。
而對于跨國企業而言,AI 同傳的價值更體現在內部協作效率的躍升。飛書正在嘗試將 AI 同傳能力深度集成至 OA 系統中,讓多語言團隊能夠在同一會議中以母語協作。
據飛書披露,全球化快遞企業“極兔”已在日常運營中使用 AI 語音翻譯與智能紀要功能。其 20 萬名員工與加盟商分布全球,通過實時翻譯可跨語種參會,會議結論還能自動生成多語言紀要。
AI 讓跨國溝通從“聽懂彼此”開始變得更高效。
一位出海媒體負責人向《AI 界新鮮事》透露:“AI 同傳已經不只是工具,而是在改寫企業的跨語種運營邏輯。現在跨境電商、短劇、游戲、動漫等文化出海內容,都在使用 AI 同傳做實時多語發布和全球傳播。”
未來, AI 同傳的想象空間遠不止于辦公與會議。
在游戲語音組隊、音視頻社交應用、海外內容共創等場景中,實時翻譯可能成為新的“社交底層語言”。
4.寫在最后
從東盟到北美,從電商到教育,AI 同傳正在成為企業全球化的新基礎設施。
語言這道舊日的壁壘,正在被AI一點點打磨成通向世界的接口。
當溝通的成本被壓縮,市場的半徑也被悄然放大。
巨頭們在卷的,其實不是“翻譯”本身,而是誰能率先掌握那條連接世界的語言底座——那意味著更快的決策、更低的交易摩擦和更高的品牌穿透力。
對無數創業者和中小企業而言,這或許是第一次有機會“被世界聽見”。
參考:
1.北京博研智尚信息咨詢有限公司《2025年中國遠程同聲傳譯平臺行業市場前景預測及投資價值評估分析報告》
2.科大訊飛最新財報:利潤保障20%,AI從底層能力到全球化落地
3.How accurate is Live AI Translation for Global Conferences?
封面圖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