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游戲圈,有人吃著“懷舊飯”賺得盆滿缽滿(比如網易《夢幻西游》手游暑期流水再創新高),有人拿著“AI畫筆”描繪新增長曲線(比如昆侖萬維的“天工”大模型接入游戲研發),但也有人在“冰火兩重天”里掙扎——比如網龍,這家曾經靠《魔域》打下游戲江山的“老炮兒”,今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營收利潤雙降”的成績單。財報將虧損歸咎于“無形資產減值”與“人員優化開支”,速途網發現,其數據下滑的背后故事,遠不止“游戲業務下滑”這么簡單。

作者┃王佩
《魔域》十年紅利期,單一IP撐起87%營收的“躺贏”神話
2006年,網龍推出《魔域》時精準踩中行業風口——端游黃金時代的MMORPG品類爆發期。憑借免費+內購的商業模式、強社交屬性的PK玩法設計,以及早期全球化布局,該作迅速成為現象級產品,開啟長達十余年的紅利周期。
數據顯示,2010-2020年間,《魔域》系列收入占游戲業務比重長期超80%,2021年峰值達90%,2024年仍維持87.8%的高位,形成“單一IP支撐半壁江山”的營收結構。

研發資源的分配更凸顯戰略傾斜:公司將投入集中于老IP迭代,先后推出手游化版本、小程序版及《魔域互通版》(2023年月活環比增長32%),卻鮮見新品孵化。這種“吃老本”的策略與同期騰訊(《英雄聯盟》《王者榮耀》多IP矩陣)、網易(《夢幻西游》《陰陽師》接力)的多元化路徑形成鮮明對比。
從商業結果看,《魔域》確實創造了“躺贏”神話——2025年業績預測顯示其收入仍將達42-45億元,占游戲業務65%-70%。但這種依賴老IP迭代而非新品孵化的戰略選擇,為后續發展埋下隱患。
研發投入不足與新品斷層,“爆款依賴癥”的隱患
網龍二十年游戲生涯僅孕育出《魔域》一個現象級IP,其核心癥結在于研發投入的結構性失衡與戰略規劃。2024年,公司研發費用14.3億元,且70%資金被用于《魔域》的迭代維護。對比之下,米哈游為《原神》單款產品投入超1億美元研發成本,最終實現全球年流水破百億元,研發效能差距顯著。

研發投入的持續萎縮加劇了創新乏力。2025年上半年,游戲業務研發費用同比驟降 26.7%,僅為4.36億元。2024年研發團隊縮減14%,核心成員多為《魔域》初代開發者,“老人化”嚴重且激勵機制缺失,導致單位開發成本被迫降低30%-60%。
這種“節流優先”的策略直接造成新品斷層——盡管規劃了《魔域再起》、《代號 MY》等矩陣,但2025年上半年新品收入貢獻僅占12%-15%,65%-70%營收仍依賴已顯疲態的《魔域》IP。
比起游戲的“穩”,網龍的教育業務簡直像踩了“急剎車”。2025年上半年,Mynd.ai(教育科技)收入6.4億元,占總營收的27%,同比大幅下滑45.7%,成為營收下降的主要“拖累”。
為什么會這樣?網龍在財報里給出了三個原因: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導致客戶預算削減(學校、教育機構沒錢買設備了)、關稅上升(出口成本增加)、核心市場需求疲軟(教育科技產品的采購周期變長)。
簡單來說,就是“客戶不想買,買了也用不起”。
為了應對這種“斷崖式下滑”,網龍做了兩件事:成本優化和新興市場轉向。成本優化方面,公司重組了國內教育科技業務,聚焦職業教育等細分領域,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新興市場方面,加大了東南亞市場的開拓力度——畢竟,東南亞的教育數字化滲透率還很低,對智能平板、教學軟件的需求還在增長。
但最讓投資者擔心的,是教育業務的“長期邏輯”是否還在?
網龍一直把“Mynd.ai”定位為“AI+教育”的解決方案提供商,目標是讓課堂教學更智能化(比如用ActivPanel智能平板實現師生互動、用Promethean ActivSuite軟件提升教學效率)。
但現實是,全球經濟下行,教育機構首先砍掉的就是“非剛需”的科技產品預算,這讓Mynd.ai的“長期故事”變得有點尷尬。就像一位投資人說的:“教育科技的春天還沒來,冬天就已經來了。”
利潤暴跌:不是業務不行,是“意外”拖了后腿
比起營收的“下滑”,利潤的“暴跌”更讓人大跌眼鏡。2025年上半年,網龍歸母凈利潤僅3000萬元,同比減少92.5%,幾乎只剩下“零頭”。
為什么利潤會跌得這么慘?答案藏在“非經常性損益”里:無形資產減值虧損和人員結構優化的一次性開支。
先說“無形資產減值”。網龍持有約12000枚以太幣(加密貨幣),上半年加密貨幣市場動蕩,公司對這些數字資產進行了減值測試,確認虧損約9200萬元。不過,網龍也在財報里強調:“預計2025年下半年會進行全數回撥”——也就是說,這筆虧損只是“暫時的”,不會影響長期利潤。
再說“人員結構優化”。為了提升運營效率,網龍上半年推進了人員調整,員工人數從2024年同期的6123人減少到3408人(其中研發人員從3165人減少到1556人)。這種“裁員”式的優化,產生了不小的一次性開支,影響了當期利潤。
值得一提的是,網龍的“降本增效”已經初見成效:上半年經營開支同比降低15.6%,毛利率同比提升2.9個百分點至69.5%(成本控制得好)。這些“積極信號”,或許能為下半年的利潤恢復打下基礎。
AI:未來的“救命稻草”,還是“鏡花水月”?
面對游戲和教育的“雙重壓力”,網龍把“寶”押在了AI上。
今年,網龍的AI布局明顯加快:戰略投資AI端側設備(新一代AI眼鏡量產,切入消費級市場)、文化創意合作(旗下被投公司的明星IP矩陣影響力擴大,商業化能力增強)、與中科聞歌合作(香港子公司創奇思成為其境外唯一出海平臺,聯合發布AI應用產品)。
其中,最受關注的,是與中科聞歌的合作。創奇思與中科聞歌聯合研發的社交聆聽、多模態創作工具等AI應用,已于8月完成全球發布,依托香港“國際創科橋頭堡”及多語環境優勢,切入東南亞、歐美等海外市場。
網龍CEO熊立在接受采訪時說:“AI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我們要用AI賦能游戲、教育主業,讓它們變得更高效、更有競爭力。”
比如,AI生產中心能提升游戲研發效率——以前開發一款游戲需要12個月,現在可能只需要6個月;AI語音助手能提升教育產品的互動體驗——比如Promethean平板搭載AI助手,能實時解答學生的問題,讓課堂更生動。
但AI能救網龍嗎?
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畢竟,AI從“技術”到“落地”,再到“賺錢”,需要時間。就像一位AI行業專家說的:“AI不是‘萬能藥’,它只能幫你‘跑得更快’,但不能幫你‘跳過坑’。”
在速途網看來,網龍需要做的,是用AI“賦能”主業,而不是“替代”主業——比如用AI提升游戲研發效率,但不能放棄游戲的長線運營;用AI提升教育產品的互動體驗,但不能忽視教育的本質(比如師資、課程質量)。
“爆款依賴癥”是網龍獨有 還是游戲行業通病?
其實游戲行業早期像網龍靠單一IP撐起核心營收的不在少數,如完美世界靠“誅仙IP”,盛趣游戲“傳奇IP”,巨人網絡“征途IP”以及吉比特“問道IP”。
而在今年速途網看到像完美世界依靠“MMO優勢+電競運營”構建了第二增長曲線;巨人網絡則通過“經典IP長青化+新品差異化”,依托AI技術深度賦能與小游戲平臺用戶擴圈,實現營收結構優化與增長動能切換,今年成功推出了《太空殺》、《超自然行動組》。而頭部大廠網易早已拜托“夢幻西游IP”的營收依賴,近些年推出了《陰陽師》、《第五人格》、《蛋仔派對》、《逆水寒》等現象級游戲,網易每年更以上百億的研發投入在反哺游戲。
通過上面的收入數據其實我們看到網龍這么多年對于“魔域IP”的運營是成功的,但也固步自封在“魔域IP”里。所以當《魔域》IP老化與新品斷層疊加,這種隱憂其實早已埋下。轉型教育以及“押寶”AI,前者和主營游戲業務的互補性不強,AI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游戲的研發成本,但是對于收入的增長帶動,還需要時間以及市場驗證。
而從2025年上半年游戲行業增長的趨勢我們可以看出,在“游戲全球化”、“小游戲”做出布局的網易、騰訊、世紀華通、愷英網絡、巨人網絡等都實現了營收及利潤的雙位數增長,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