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當具身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一場關于技術路線與生態建設的戰略博弈正在中國頭部玩家中激烈上演。
在上海的一個科技論壇上,智元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彭志輝(稚暉君)剛剛結束演講,臺下觀眾立刻圍攏上來。不遠處的展區,一臺優必選Walker S機器人正熟練地展示著茶藝,而宇樹的四足機器人則靈活地穿梭于人群之中。

作者┃王佩
這三家中國最具知名度的具身機器人企業,不僅在產品形態上各具特色,更在技術開放策略上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智元機器人采取了封閉的“圈地運動”,優必選發起“開源聯盟”試圖打造機器人界的Android,而宇樹科技則選擇了一條“中間路線”——硬件接口半開放,但算法核心保持封閉。
這種路線分野不禁讓人聯想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iOS與Android之爭,但具身機器人產業的戰略博弈遠比手機復雜得多。
三國殺格局:三巨頭如何定義機器人未來
智元機器人自誕生之初就備受關注。憑借稚暉君的個人IP和強大的技術背景,智元選擇了全棧自研的封閉路線。從關節電機到運動控制算法,智元構建了完整的技術壁壘。
在智元看來,機器人產業仍處于“定義產品”階段,封閉系統能夠保證體驗的一致性和技術的快速迭代。

與智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優必選的“開源聯盟”戰略。今年初,優必選宣布成立開源機器人聯盟,向合作伙伴開放部分核心技術。優必選CEO周劍曾表示:“機器人產業需要生態共贏,單打獨斗無法形成規模效應。”
優必選的邏輯很明確——通過開源降低行業門檻,吸引更多開發者加入,從而快速擴大市場影響力。
宇樹科技則選擇了折中方案。作為全球領先的四足機器人企業,宇樹對硬件接口進行有限開放,允許第三方開發外設,但核心運動算法保持封閉。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指出:“在保證系統穩定性的前提下,適度開放可以激發創新活力。”
戰略邏輯:三種路線背后的商業計算
三家企業選擇不同路徑,并非偶然決策,而是基于各自資源稟賦和市場定位的理性選擇。
智元的封閉路線與其產品定位密切相關,其專注于仿人機器人,目標是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物理載體。這一領域技術門檻極高,需要深度融合硬件與軟件。
“機器人技術目前處于爆發前夜,封閉系統可以避免碎片化問題,提高研發效率。”一位接近智元的業內人士對速途網表示。

優必選開源聯盟的合作伙伴Logo墻,包含華為、大疆等行業巨頭,其”慧思開物”平臺已接入超200家企業開發者
優必選的開源策略則與其商業化壓力有關。作為已上市企業,優必選需要向資本市場講述更宏大的故事。通過構建開源生態,優必選可以快速擴大行業影響力,確立標準制定者地位。
“優必選希望復制Android的成功路徑,通過生態綁定搶占下一代計算平臺入口。”機器人行業分析師張巖指出。
宇樹的中間路線則體現了實用主義思維。作為四足機器人領域的領先者,宇樹需要平衡創新與穩定的關系。硬件接口的有限開放可以擴展應用場景,而算法封閉則保證了產品差異性。
宇樹的選擇反映了to B業務的特點——客戶不需要完全開源,但需要一定的定制化空間。
歷史鏡鑒:移動操作系統的經驗與教訓
機器人技術路線的分歧,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智能手機時代的平臺之爭。
蘋果的iOS通過封閉系統實現了體驗優化和生態溢價,而Android則通過開源策略占據了市場份額。兩者各有利弊,但都獲得了商業成功。
然而,機器人產業比手機復雜得多。手機是信息終端,而機器人是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結合體,涉及安全問題更多,對系統實時性要求更高。
“機器人開源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安全性和穩定性,”北京理工大學李巖教授表示,“一個手機應用崩潰可以重啟,但一個機器人控制算法出錯可能導致物理傷害。”

宇樹H2機器人的模塊化設計,其激光雷達、視覺傳感器等外設接口完全開放,但關節控制模塊(藍色區域)采用硬件加密
歷史經驗表明,完全開源在硬件領域成功案例有限。開源手機操作系統Android成功了,但開源硬件項目如Arduino和Raspberry Pi更多停留在愛好者市場,未能主導主流消費電子領域。
機器人產業可能需要探索第三條道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有限開放,這也正是宇樹中間路線的價值所在。
現實挑戰:機器人產業化的三重門
不論選擇哪種路線,中國機器人企業都面臨共同的產業化挑戰。
技術成熟度是首要障礙。當前具身機器人的智能水平、運動能力和可靠性仍不足以應對復雜現實場景。一位投資人直言:“現在討論開源閉源為時過早,核心技術突破才是關鍵。”

商業化場景是另一個瓶頸。工業場景需要高精度高可靠性,家庭場景則要求安全性和低成本,目前還沒有出現殺手級應用。
“機器人行業需要找到像手機‘應用商店’那樣的爆發點。”在速途網看來,成本控制同樣棘手。優必選的Walker系列機器人成本高達數十萬美元,遠超普通企業承受范圍。如何通過規模化降低成本,是行業共同面臨的挑戰。
在這些現實約束下,不同路線各有優劣。封閉系統可以優化性能但可能限制創新速度,開源策略可以擴大生態但可能犧牲產品一致性。
未來趨勢:分化還是融合?
從長遠看,機器人技術路線可能會經歷從分化到融合的過程。
在技術萌芽期,多種路線并存是健康生態的標志。正如電動汽車行業曾有多種技術路線競爭,最終收斂到純電和混動等少數方向。
“未來3-5年將是路線探索期,之后可能會逐步收斂。”張巖預測。
應用場景的不同也可能導致路線分化。工業機器人可能更傾向于封閉系統以確保可靠性,服務機器人則可能更開放以支持多樣化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跨界競爭可能改變游戲規則。華為、小米等消費電子巨頭正在進入機器人領域,它們可能帶來不同的技術哲學和商業模式。
“機器人產業的最大變數可能來自行業外部。”李巖教授認為,“就像iPhone重新定義了手機一樣,機器人的‘iPhone時刻’可能來自一個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向。”
在深圳一家機器人工廠里,三條生產線正同時組裝著三種不同架構的機器人。工程師們互相交流著各自的技術路線,但心底都明白:最終評判標準只有一個——市場。
正如2007年iPhone面世時,諾基亞和黑莓仍占據主導地位一樣,當前機器人行業的技術路線之爭遠未到決出勝負的時刻。
具身機器人的“圈地運動”、“開源聯盟”和“中間路線”背后,是中國企業對下一代計算平臺的戰略卡位。這場競賽沒有標準答案,但注定將重塑全球機器人產業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