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產品為王”早已成為餐飲行業共識,但在產品之外,越來越多的品牌也開始嘗試通過科技手段“另辟蹊徑”,以新奇的體驗感為賣點吸引著消費者……
日前,有報道稱,機器人公司 Miso、Cail Group及人臉識別公司 PopID聯手打造的全球首家AI全自動餐廳CaliExpress by Flippy即將在加州帕薩迪納開業。
據悉,該餐廳由機器人廚師Flippy掌勺,使用PopID技術簡化點餐和支付流程,并根據客人喜好提供個性化推薦。作為Miso Robotics 研發的全球首款人工智能煎炸機器人,Flippy專攻漢堡、芝士漢堡和薯條烹飪。
公司強調,Flippy可與人類廚師并肩作戰,提升菜品質量和一致性,同時為餐廳節省可觀成本。
事實上,餐飲與AI的融合早在2018-2019年就初現端倪。彼時,海底撈、京東,阿里相繼刮起“AI餐廳”的旋風。然而,這場旋風如“曇花一現”,很快便消失于無形。如今,背靠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火熱來襲,一系列圍繞其出現的創業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這其中,“選手”們除了摸索出新技術應用的場景,也比拼著誰能真正將構想落地。可以說,千行百業正乘著科技之風,迎來了空前絕后的AI盛況。
那么,AI全自動餐廳呢?乍看之下,CaliExpress by Flippy餐廳同樣屬于“AI+餐飲”技術融合后產生的眾多成果中的一種,但與18、19年刮起的AI餐廳之風不同的是,CaliExpress by Flippy餐廳主打“替代”概念,它并非傳統意義上的以硬件技術形式對AI進行表達,同時也不再將創造新的經營模式或是業態作為行為本質。那么,AI全自動餐廳的市場會像其他AI產業融合落地一樣成功嗎?
AI餐飲業態各式各樣,智能機器人不是唯一選擇
事實上,雖然目前市面上關于“AI技術興起!餐飲行業如何接招?是風向還是噱頭?”的爭論不絕于耳,但仍有不少企業欣然往之。這其中,除了炒菜機器人外,也不乏用餐服務及餐飲企業智能管理的相關應用產生。
今年10月,熙香科技打造了屬于自己的AI廚房,從熟練制餐的機械臂,到“一秒識價”的自動結算系統,甚至是24小時“開工”的智能小吃機;12月,麥當勞和谷歌合作,在其全球餐廳中應用生成式AI解決方案;同月,肯德基AI食物創造平臺——MENU X,將“數字化”與“產品開發”相結合……
種種跡象表明,AI餐廳的火熱的確為餐飲注入了新的想象力,它提高了效率,且可以精準地預測客流量和需求,可以自動化處理大量諸如點餐、送餐等在內的繁瑣的工作,幫助餐廳更好地安排人力和資源,減少浪費;它降低了成本,可以自動化監控庫存和供應鏈,減少人力成本和食材浪費,并根據歷史數據預測未來需求,幫助餐廳更好地規劃和管理,降低運營成本。它優化了用戶體驗,根據用戶的喜好和口味為其推薦合適的菜品,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而AI系統則可以根據用戶的反饋和評價不斷優化服務,提高用戶的滿意度……
更深入來看,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深入,餐飲業一直眾所周知的“三高一低”頑疾也將成為過去。
誠然,強大的熱度背后,是同樣不可言喻的市場潛力。
根據紅餐產業研究院測算,2023年我國餐飲數智化市場規模將達到117.63億元,同比增長42.9%。同時根據“淘數據”的資料顯示,盡管目前仍處于初期市場培養階段,但“炒菜機”“烹飪鍋”品類的線上銷售,在2020年就已經突破了1.2億元銷售額,且國產品牌快速崛起。這不僅意味著AI驅動著的餐飲市場規模逐漸擴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人工智能將帶給傳統餐飲模式的顛覆性洗禮。
AI難成餐飲賽道”青云梯“?
誠然,雖然目前AI技術已在餐飲行業廣泛應用,但要實現長久發展仍需克服幾個挑戰。
首先,技術成熟度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一大因素。相較于傳統而言,AI餐廳不僅需要保障整體的服務質量,還需要確保所采用的AI技術能夠滿足實際需求,且該技術具備可靠性和穩定性。
其次,數據隱私和安全問題同樣不容忽視。眾所周知,AI全自動餐廳在運營過程中需要收集大量顧客和員工的數據,包括點餐記錄、支付信息等等。在此背景下,AI餐廳不僅需要采取如加密技術、訪問控制等在內的有效數據保護措施,還需規避AI機械化所導致的數據不可用性、無效性等弊端。
再有,成本控制方面。雖然AI全自動餐廳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人工及原料成本,但AI相關技術的“參與”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這意味著,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可持續性,是餐廳面臨的又一重要考驗。
此外,市場趨同化競爭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整個賽道的發展。雖然AI餐飲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現階段的大部分參與者對于AI的理解仍停留在較為初級的階段,且在業務布局上皆成跟風之勢。因此,極易造成賽道內產品趨同化現象,不利于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然而消費者接受度上,盡管AI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依舊有很多餐飲人對“無人廚房”“機器操作”持質疑態度,覺得它沒有了中餐的靈魂和人氣。同時,以近年來出現的“掃碼點餐”現象惡評如潮來看,大眾對于餐飲與新興科技的融合接受程度仍有待商榷。
眼下,大模型的爆紅讓AI賽道重燃戰火,各行各業的玩家們再次跑步入場,欲借新技術為自己謀得新的發展機遇。大模型之家認為,如何提高消費者對AI技術的認知和信任度,是AI全自動餐廳能否順利實現AI落地及產業化的開始。
更長遠來看,對整個行業來說,餐飲業始終不變的重要核心依然離不開色香味,新奇的體驗感對于餐飲業而言只是曇花一現,只有借著AI技術底層的紅利與不斷優化體驗氛圍和產品,才能實現長久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