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獨愛對它進行“粉飾”,仿佛“摳”了其中一些文字,就能見到不一樣的風景……
前有華晨寶馬車主摳掉“華晨”,后有問界M5車主換標“華為”。近日,#賽力斯換標華為#,#車主替“華為”換標#等話題相繼登上熱搜榜單,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關注。
微博評論區(qū)內,不少網友紛紛就此事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賽力斯可太慘了,9成9的人買問界M5是因為華為,這導致用戶買車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扣掉賽力斯的LOGO換成華為的,這已經成一個產業(yè)了,強烈推薦整車直接把華為加上,這樣的話用戶直接扣一個就行了不用再花錢去添加”……
值得注意的是,速途網在查閱某電商平臺網頁后發(fā)現,銷售華為車標相關商品的店鋪目前已達幾百家,價格在15元-135元不等,商品標簽大多帶有“問界 、賽力斯、華為車標”等字樣。可見,確實有大批網友對華為的標志進行過購買。基于此現象,也有部分網友發(fā)表了“華為不造車,用戶來為華為造車”的戲說。

針對問界M5被換標華為一事,小康股份董事長張正萍在5月20日舉辦的2021年度股東大會上做出了回應。張正萍坦言,產品好不好,市場說了算,如果產品不行,不管貼誰的標都不會有人買。問界M5的關注度這么高,對于小康和華為雙方的合作來說,是一個激勵和肯定。“隨著雙方的合作深入,推出更多高質量的新能源汽車產品,一定可以獲得更多用戶的認同。”也就是說,小康股份方面不僅對自身的產品M5及能力充滿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將繼續(xù)與華為合作的規(guī)劃。
只是,那些已經購買問界M5的車主為何要將車標換成華為呢?此事背后又是否隱藏著雙方在合作中的地位呢?接下來,速途網將從問界M5及華為兩方面分別進行分析,從根本上厘清“車主換標”的“源頭”。
問界M5被換標的 “哲學三部曲”
提到問界M5,就不得不提重慶小康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小康股份)。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賽道的逐漸火熱。成立于2007年的傳統(tǒng)車企小康股份,也開始憑借著自身多年的經驗和技術積累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
2016年,旗下新能源品牌——賽力斯在美國硅谷成立。三年后的4月,預訂價為27.8萬-45.8萬元的首款產品SF5在上海車展正式亮相并開啟預訂。然而,該款車型推出之后銷量卻很慘淡,一年僅售出了732輛。
為了改變頹勢,賽力斯開始與華為合作,于2021年推出了賽力斯SF5華為智選版。據悉,該款產品由既有車型改款而來,是首輛入駐華為銷售網絡的電動車。值得注意的是,華為智選SF5采用了華為自研的電驅系統(tǒng)和HUAWEI HiCar等車機功能,讓整車較上一代產品在智能化和性能上得到了提升。
背靠華為的“光環(huán)”與線下+線上的銷售模式,華為智選SF5不僅在上市兩天便突破三千銷量,也讓賽力斯這個毫無存在感的汽車品牌一下子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然而好景不長,華為智選SF5的走紅并沒有維持太久。短短幾個月后,伴隨全新高端品牌AITO的推出,華為智選SF5便相繼爆出停產、預訂暫停等諸多“丑聞”。同時,不僅廠家官方APP和宣傳單頁上所體現的“華為將鴻蒙OS系統(tǒng)等技術賦能賽力斯SF5”、“車輛搭載車載Wi-Fi和HUAWEI HiCar”均未能兌現,甚至連線下賽力斯服務門店也全部換成了“AITO”的標識。
此外,在中國網汽車質量投訴平臺上,賽力斯華為智選SF5還涉及諸如“實際油耗過高”、“續(xù)航虛標”、“車機卡頓”等投訴。據乘聯(lián)會數據顯示,2021年,賽力斯SF5總銷量也僅為8169輛,且據小康股份公告顯示,公司2021年虧損額約為15.5億元-19.5億元,扣非凈利潤預計虧損25.1億元-29.1億元。這意味著,有華為加持的賽力斯,依舊沒能扭轉頹勢。
為擺脫困境,2021年12月賽力斯聯(lián)手華為發(fā)布了AITO品牌的首款車型——問界M5。目前,問界M5主要有4款車型在售,分別為四驅標準版、四驅性能版、四驅旗艦版及四驅至臻版,起售價為25.98萬元。
相較于賽力斯SF5,問界M5采用了華為 DriveONE 純電驅增程平臺以及全新鴻蒙OS 智能座艙。按照余承東的說法,“這次我們用了華為消費者業(yè)務的工業(yè)設計團隊、軟件團隊、用戶體驗團隊來一起打造(問界M5)這個產品”。數據顯示:2021年3月起,華為的團隊逐漸滲透于小康,包括研發(fā)團隊在內,目前人數已達到四五百人。也就是說,問界M5是一款”華為屬性”極強的產品。

今年4月,問界M5的月銷量達3245輛,在新能源SUV銷量榜單上位列第八,緊隨理想ONE。同時,在AITO發(fā)布的最新戰(zhàn)報中,問界M5在5月4日的單日大定已經突破1000輛。
賽力斯靠華為智選SF5打響品牌知名度第一槍、首款搭載鴻蒙OS智能座艙的問界M5不僅有首款鴻蒙智能汽車之稱,還是銷量支柱、加之華為獨有的科技及愛國屬性,大眾有“換標后,檔次一下被提起來了,和特斯拉相媲美。”“換標后,簡直是注入靈魂”的感慨,做出換標的這一行為也見怪不怪了。
小康股份 的無力
車主迷惑行為的背后,是小康股份全方位的無力。
近年來,小康股份的業(yè)績十分“慘烈”。財報顯示,2018年到2020年,小康股份的營收和利潤均呈下降趨勢。雖然在去年因聯(lián)合華為推出問界M5,使新能源板塊及整體業(yè)績有過短暫且甚微的回緩,但今年一季度歸母凈利潤-8.39億元,上年同期虧損為5.33億元的小康股份,虧損還在擴大。
同時,業(yè)績虧損背后是在研發(fā)上的巨大投入。數據顯示,小康股份去年研發(fā)投入為19.48億元,占營收比例為11.66%。雖然新能源造車燒錢是行業(yè)內外的共鳴,但一旦后續(xù)沒有足夠的研發(fā)成本投入,以目前小康股份的產品市場占有率來看,將很快在大眾視野消失于無形。
產能方面:2021年全年小康股份產量277183輛,同比減少0.25%;銷量266616輛,同比減少2.55%。其中,新能源汽車板塊,產量41701輛,同比增長115.43%;銷量41440輛,同比增長104.39%。也就是說小康股份正在向一家新能源汽車企業(yè)進行轉型。不過,雖然小康股份位于沙坪壩區(qū)“賽力斯鳳凰智慧工廠”在投產后將增加整車10萬的產能,但在目前疫情反復導致停工、缺芯、原材料成本上漲的背景下,小康股份的產能到能達到如何水平仍有待觀察。
在銷量上和同行對比,會令數字變得具象很多。據各企業(yè)公布數據,目前風頭正勁的蔚來、小鵬、理想在2021年分別銷售約9.14萬輛、9.82萬輛、9.05萬輛,同比2020年數據,上述三家企業(yè)分別增長約109%、263%、177%,也就是說,目前小康股份在高速增長的新能源品牌仍遠遠落后。而全年交付突破40萬輛的特斯拉,和逼近60萬的比亞迪,也早已牢牢占據市場。
產品力方面,和理想ONE同作為增程式汽車的問界M5,還將在未來受到新能源補貼退坡、使用成本、電池更換成本,保值率以及“內卷”等諸多方面的考驗。據悉,問界M5與華為智選SF5均處于25-30萬元的賽道上,且都是雙電機設計。好在,定位大型豪華SUV的“問界M7”即將于近期正式發(fā)布,更多的用戶中心及體驗中心也將陸續(xù)投用。

小康與華為 合作伙伴還是炮灰?
事實上,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已是兵家必爭之地。近兩年,多家傳統(tǒng)主機廠、科技公司紛紛推出獨立新能源汽車品牌,進入該細分市場。
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333.41萬輛,迎來了新的銷量頂峰。同時,新能源汽車在中國乘用車市場的滲透率也從2017年的2.4%快速增長至16.0%,快速向著2022年的25%推進。值得一提的是,全年銷量為273.4萬輛的純電動車,在整個新能源市場占比達82%,電動化與智能化的高速推進成為了中國汽車市場的生存密碼。
國內市場中,特斯拉開始在中國攻城略地,不斷締造屬于自己的銷量神話;風口的到來也催生了一批如蔚來、小鵬、理想、哪吒等在內的造車新勢力;同時,還涌現了一批加速入局的新科技企業(yè),如小米集團、百度、華為、鴻海科技集團等。吉利、廣汽等傳統(tǒng)車企覺醒后,也加速了向智能電動領域的轉變步伐。
而小康股份,自2019年開始與華為汽車相關技術合作(包括但不限于華為DriveONE三合一電驅系統(tǒng)、HUAWEI HiCar、HUAWEI SOUND等)到如今推出首款鴻蒙系統(tǒng)新能源汽車問界M5以來,雖然華為在二者合作中逐步提升的介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小康股份主導權、控制權的下降,極易被被外界貼上代工的標簽,但在高端新能源賽道并未有任何“代表作”的小康股份,想要彎道超車勢必要牢牢依附著華為這棵大樹。

畢竟,雖然旗下有東風風光、東風小康等品牌,但旗下車型一直以來都是“面包車”的代名詞,且具有低端的烙印。從這個角度來看,華為的賦能,確實是小康股份新能源之路上必不可少的“神器”。
華為開拓的 一種新方式
和親自下場造車的互聯(lián)網科技企業(yè)不同,華為始終對“華為不造車,要幫助車企造好車”一事進行強調。而在談諸多車企與華為合作的過往時,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的“靈魂論”也始終是繞不開的話題。
猶記得華為和小康股份的合作官宣時,不少人都對華為會選中小康股份一事感到不解。但在速途網看來,無論是小康旗下的賽力斯還是AITO,目前既沒多少造車技術,也沒品牌優(yōu)勢的小康股份子品牌,都能為華為布局造車業(yè)務提供更大的主動性。
除了賽力斯,目前華為已經與三家車企達成了合作,分別是北汽、廣汽和長安。其中,除了已經上市的北汽極狐阿爾法S全新HI版,長安阿維塔11外,廣汽的子品牌目前尚未確定名稱,計劃在2024年推出。合作方式也分為“輕合作”以及“深合作”的兩種生態(tài)模式。
只是,“傍上”華為就能起飛嗎?
以極狐為例,在與華為合作前,極狐作為北汽集團發(fā)展高端新能源推出的子品牌,在市場上關注度一直不高,其首款產品阿爾法T自2020年10月交付以來,平均月銷量一直維持在百臺左右,屬于國內車市的“隱形人”。
與華為的合作,令極狐一炮打響。今年4月北汽新能源整體銷量2017輛,其中極狐有1140輛。賽力斯也是如此,自從被華為選中,總市值一度上漲超越長安汽車。合作的層面各不相同,但華為的高階智能駕駛、鴻蒙系統(tǒng)、5G通訊模塊、高精地圖等業(yè)務已全面開花,合作對象還包括了奧迪、沃爾沃等。
而大眾關注的“華為不造車,卻賣車、幫助合作伙伴造車”問題,除了目前確實受海外不可控因素面臨5G芯片“短缺”問題影響到其高端智能手機市場業(yè)務,“賣車”是當下拉動零售業(yè)務的一個絕佳方法外。速途網認為,推廣鴻蒙系統(tǒng),打造自己的生態(tài)圈才是目前華為的核心在。畢竟,一旦華為智能操作系統(tǒng)獲得突破,成為眾多車企的智能解決方案供應商,那么華為就可以實現,不造一輛車、卻控制每輛車。

當然,“幫助車企造好車”的華為,同樣在合作過程中深入品牌、渠道等多方面,一旦時機成熟,在眾多車企身上練手的華為來說,就能一夜崛起,迅速完成造車。
“命運所有饋贈的禮物,都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和華為合作的所有車企,依附的越多,就意味著主動權失去的越多,最后只能淪為炮灰了。
寫在最后
事實上,對任何一家車企來說,想要實現品牌、產品和銷量的多方向上,核心技術都是先決條件。畢竟,合作固然節(jié)省費用,但將核心技術放在別人手中,永遠都會受制于人。就小康股份而言,沒有了華為,其在新能源汽車高端市場中的競爭力勢必會降至冰點。打鐵還得自身硬,接下來的小康股份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