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七欣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遞表港交所,計劃在香港主板上市,擬登陸港交所募資約2億美元,聯席保薦人為招銀國際和國泰君安。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該公司第1次遞交上市申請。
據速途網了解,七欣天成立于2009年,是中國領先的中式海鮮餐廳運營商。多年來,其以特有的“一鍋兩吃”吃法餐飲體驗獲得了眾多消費者的喜愛。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七欣天是中國最大的海鮮餐廳,其旗下的餐廳在在高度分散的中國海鮮餐廳市場總市場份額占據1.2%。按照2020年自營餐廳的收入計算,該公司是中國第三大火鍋連鎖餐廳。

近年來,七欣天來自餐廳運營以及外賣的收入同時開啟了連年增長。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以及截至9月30日的2021年前9個月(即“2021年前三季度”),七欣天來自餐廳運營以及外賣的收入分別為12.42億元、14.12億元以及14.72億元。權益股東應占凈利潤分別為8190.5萬元、1.72億元、2.59億元。
報告期內,七欣天單店雖然收入有所增長,但上升幅度并不明顯。此外,即使凈利率實現了大幅增長,分別為6.37%、12.08%、17.53%,但透過其招股書數據不難發現,皆是由于該公司公司通過外包的形式降低了員工成本所致。
招股書顯示:2019年底、2020年底及2021年9月30日,公司員工數量分別為4707名、4279名、5269名,其中雇員數量分別為4707名、1713名、1834名,其余為外包員工。外包人員占比分別為0、59.97%、65.19%。

翻臺率方面,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中,七欣天翻臺率(1次/日)分別為2.1、2.1和2.2。
與其他火鍋品牌相比,七欣天的翻臺率相對較低。2018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撈王的翻臺率(次/日)分別為3.1、3.0、2.5、2.4。同時期內,海底撈的翻臺率(次/日)分別為5、4.8、3.5和3。
人工成本方面,公司的員工成本分別為3.077億元、2.614億元、2.553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23.9%、18.3%、17.2%。也就是說,七欣天現今的成績,有很大一部分是“壓榨”員工而來。
開店方面,2019年、2020年,七欣天分別新開門店37家和27家,2021年以來,新開門店68家。2022年-2024年,其計劃分別新開門店70家、100家和130家。
不過,在速途網看來,雖然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在報告中預測,2020年-2025年,海鮮餐飲市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5.2%,火鍋餐飲市場將達到14.2%。但這一預測并不切合實際,畢竟哪怕在未受疫情影響的2016-2019年,整個餐飲行業的年均符合增長率也不到10%。況且,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上述預測恐怕很難實現。
除此之外,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現今體量不大的七欣天很容易實現增長,但當公司的門店開到一定數量時,整體的運營效率與前景也不明朗。這一點已經上市的呷哺呷哺與海底撈去年關店300家都是最好的佐證。

再有,每開一家七欣天門店,公司便要付出約190萬的成本,這對于一家報告期內現金等價物只有2997萬元的公司來說,屬實是個難以完成的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運營主體江蘇七欣天分別派發現金股息1.844億元、680萬元。這也就意味著,把運營公司的利潤分掉、重組為新主體后借款擴張+上市募資擴張的七欣天將單純的依靠二級市場資金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