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譽為“潮玩盲盒第一股”的泡泡瑪特,悄然開始了自己的漲價時代。據悉,泡泡瑪特推出的新系列盲盒由以往的59元漲到了如今的69元,此事一被媒體報道,便引起了網友的熱議與關注。
看上去似乎不大的價格變動,短時間內便激起了諸多玩家的不滿情緒,受到了來自盲盒玩家交流群、微博、小紅書等諸多平臺用戶的聲討。不少玩家表示“我玩了兩年盲盒,樂趣實在是抵不過頻繁‘剁手’后的懊惱。漲價不過是讓我棄坑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有玩家表示,漲價也不是完全不可以接受,但前提是泡泡瑪特能夠讓玩家覺得物有所值。
業內人士則認為,新品悄然漲價的背后是泡泡瑪特業績增速下跌,泡泡瑪特希望通過提價策略提振業績。
那么,明知會引來無數玩家的不滿,泡泡瑪特為何還要執意漲價呢?
對此,泡泡瑪特表示,供應鏈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增加,因此提價以應對上漲的成本;此外,商品在設計和工藝上也更精細復雜。面對泡泡瑪特的解釋,同屬潮玩賽道的TOPTOY的創始人兼CEO孫元文卻并不買賬,他在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TOPTOY并未感受到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壓力。
漲價惹爭議,泡泡瑪特“前科”不少
事實上,如果只是基于這些因素才采取了漲價措施,泡泡瑪特恐怕還不至于引來玩家們的集體質疑。
去年12月,濟南泡泡瑪特被爆盲盒二次銷售,此后回應稱該事件為店員徇私,已被開除。此后,泡泡瑪特又被新華社點名,新華社文章指出,驚喜和期待的背后,“盲盒熱”所帶來的上癮和賭博心理也在滋生畸形消費,不少盲盒愛好者每月花費不菲,正所謂“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
此外,在黑貓投訴平臺上,相關泡泡瑪特的投訴達3540條,投訴集中圍繞在發貨延遲不退款、貨品有瑕疵、返廠后無備品不退款等問題。
另外,泡泡瑪特的業績也出現疲軟。據上月末公布的財報顯示,泡泡瑪特在2020年全年營收為25.13億元,同比增長49.3%,雖然仍然保持著不錯的增長,但增速已經明顯放緩。
泡泡瑪特是否不可替代?TOPTOY來勢兇猛
作為“潮玩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曾將泡泡瑪特與迪士尼對比。相較于迪士尼利用接連不斷的內容作品來維持自身IP的生命力,泡泡瑪特目前仍從未對旗下IP的故事、背景方面做過多的刻畫。因此,對于年輕消費者來說,其具有很強的被替代性。畢竟,相較于Molly娃娃,更有內涵的角色形象更能打動消費者的心。
其次,在潮玩賽道上,雖然泡泡瑪特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了第一,但整體占比僅為8.5%,整個行業增長空間巨大。據速途網了解,52TOYS、名創優品旗下的TOPTOY也在加速開店中,甚至將門店開在泡泡瑪特旁邊直接競爭。
據TOPTOY公布的數據顯示,其已覆蓋廣州、深圳、重慶、西安、天津、蘭州、成都、上海等八個一、二線城市的主要核心商場,落地14店,并完成了達200家優質供應商的搭建。可以說,在潮玩領域,TOPTOY對于泡泡瑪特的沖擊不容忽視。
業內人士對速途網表示,泡泡瑪特目前尚未找到盲盒之外能夠為營收做出貢獻的第二品類,所以只能在明星產品盲盒上提價。

在IP方面,盡管非獨家IP在2020年營收增長了將近兩倍,收入占比也有所增高,但前述提到行業內玩家均在加速開店,爭奪市場,未來這部分收入是否還會持續增長并未可知。而在獨家IP方面,泡泡瑪特2020年僅有3款IP營收占比超10%,即Molly、Dimoo和PUCKY,其中PUCKY 2020年營收為3億元,同比下降4.76%。
據速途網了解,TOPTOY已經與萬代、漫威、迪士尼等超200個全球頂流IP達成合作,增長勢頭較為強勁,這是泡泡瑪特最需要注意的競爭對手。
因此,無論是業績方面還是推新方面,泡泡瑪特正在逐漸失去上市之初的“勁頭”。現今,面對諸多競爭對手的虎視眈眈,泡泡瑪特如何應對還未可知,但毋庸置疑的是,泡泡瑪特之所以能夠擁有如今的地位,粉絲們的裂變式傳播絕對是重中之重。
只是,泡泡瑪特漲價后,確實引起了一些粉絲的不滿。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既然粉絲們能把泡泡瑪特捧上萬眾矚目的神壇,自然也能將它從神壇上扯下來——以最粗暴的方式。
所以,對于泡泡瑪特來說,在漲價之后,是否能夠持續性地輸出大熱IP內容是其需要考慮的問題。畢竟,比起做中國的迪士尼來說,市場上的生存機會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