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永安行),是的,就是那個做黃藍相間顏色共享單車的永安行,更新IPO預披露信息,其2014-16年的所有經營情況,也毫無保留的展現在公眾和同行面前。
可能你不知道,早在2015年6月,永安行就已經進行了首次IPO預披露,以目前平均上會等待時間兩年計算,永安行很可能在3個月內上會,共享單車第一股,現在看來只是一步之遙(其終止與螞蟻金服、深創投等機構的增資協議也能夠側面印證)。
對于永安行,如果它能順利過會,羽化財經只能說,命真TM好!理由有三。
摩拜ofo拼出來的市場,永安行率先享受成果
2016年,共享單車從“風口”迅速變為一個行業,摩拜、ofo領軍共享單車,在資本市場上拉開了一場無硝煙的戰爭。共享經濟理念和廣闊的市場前景讓一大批單車涌入共享行列,優拜單車、小鳴單車、小藍單車、騎唄等在內的多家共享單車誕生,并且都獲得了大量投資。
而永安行是一家有樁單車企業,一直以來,永安行的核心業務都是公共自行車系統的研發、銷售、建設和運營,可以說是一家按部就班的公司。
而對于當下流行的付費無樁共享單車,永安行直到2016年下半年才開始少量試點。據了解,永安股份去年下半年起涉足共享單車,目前已在成都、昆明、長沙、南昌、福州、貴陽、北京、上海等地投放5萬輛單車。此類業務在永安行的業務中所占比例比較小,2016年度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只有0.12%。
也就是說,在摩拜和ofo眼里,永安行不是什么競爭對手,未來永安行在共享單車領域能做成什么樣,誰也不知道。但只要有“成長空間”四個字,就是資本市場所看中的。
羽化財經認為,2015年提交預披露時,永安行不可能預料到2016年共享單車市場的爆發式發展,而摩拜和ofo們打出來的市場關注度,著實給永安行的IPO添了一把旺火。永安行推出樁共享單車,賦予了自身互聯網+概念,會被資本市場更為看重,會對其PE形成極大支持。
永安行業績會給其他玩家變相施壓
作為一個風投持續跟進,成型不到一年的行業來說,掙錢可能不是共享單車玩家們考慮的首要問題。
摩拜單車CEO王曉峰在接受知名財經作家葉檀的采訪時明確表示:盈利不是目前重點聚焦的方向,目前談論盈利還太早,現在主要進行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市場擴張;ofo創始人兼CEO戴威曾則表示:目前ofo已經找到了清晰地盈利模式,已經有了20%的凈利潤,表現最好的城市是已經達到了40%的凈利潤,今年很有可能實現全面盈利。
但永安行是一家持續盈利的公司。據招股書顯示,在2014年至2016年期間,永安行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81億元、6.19億元和7.74億元,凈利潤分別為6831萬元、9339萬元和11653萬元,年復合增幅達28.27%。
羽化財經認為,永安行的業績相比,但其正向現金流將成為摩拜和ofo的變相壓力,投資人也許會以此為參照,敦促共享單車玩家將盈利時間點提前,這對于深陷“免費大戰”之中,市場瓜分尚未完成的共享單車行業來說,是一把雙刃劍。
IPO后,永安行有機會收拾戰場單車
此前業內人士分析,共享單車的未來除了倒閉、合并、上市公司收購之外,還有政府收編。共享單車目前解決了大部分一線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而這一問題也是政府需要面臨的公共交通問題。
據去年11月相關數據統計,全國有樁共享單車是政府主導規劃并實施,目前已在全國400多個城市開展,投放量約150萬輛,未來3年有樁共享單車會達到300萬輛。
永安行的共享單車模式,是投放有樁單車,主要依靠政府付費,而不是向使用者直接收取費用。因此,公司主要覆蓋三線及以下城市及周邊縣,恰好避開了競爭激烈的一二線市場。
財務數據顯示,在永安行的總收入中,高達85%至90%的收入,來自于三線及以下市縣。
而在共享單車大戰之后,勢必有推出競爭的企業,這時候如果政府牽頭收拾殘局,永安行就有著一定優勢。
永安行董事長孫繼勝曾在公開采訪中表示,依靠原來政府公共自行車系統的龐大會員數量,以此撬動更多的用戶需求,把“無樁”和“有樁”結合,在共享單車領域尋求突破。
翻過頭來看,這篇稿子好像永安行的軟文,只因筆者感嘆其命太好。實際上摩拜和ofo如果未來登陸資本市場,一定是體量龐大的公司,永安行,更像是先撿了個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