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斷言互聯網醫療進入人們生活后,可以代替醫生解決醫患不平衡的狀況。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曾說,下一個能超過我的人,一定出現在醫療健康產業里。中國人口基數很高,而醫療領域GDP占比較卻低,這預示著,醫療健康將有著很大的發揮空間。于是大家一窩蜂的投身在互聯網醫療,互聯網到底能帶給醫療什么,互聯網醫療的多種可能性到底體現在哪里,是醫院、醫生、藥企、投資人、互聯網商家都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就現在移動醫療行業的局面,我們對話北京醫院心內科副主任、教授汪芳老師,以一名醫生的眼光去看待互聯網醫療,引發互聯網醫療多方的討論,希望留下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
醫生工作時間非常緊湊,進行電話采訪是在汪芳老師結束一天工作后,有限的一小時對話,卻也道出了醫生在互聯網大背景下對醫療行業的訴求和思考。
健康意識=長壽?
對于互聯網醫療的作為,汪芳老師認為突出的更多是在傳播健康知識上,但現在國人健康意識的薄弱給了互聯網醫療另一個使命:滲透正確的健康觀念,正確的健康觀念等同于壽命的延長,提高生命質量。
如今大眾依然缺乏對疾病的防范意識,認為沒有病狀出現就不需要做治療,更有血壓高的患者抗拒服用降壓藥物,僅憑著臆造猜測藥物會產生副作用和依賴性。“既不能通過自身調節讓身體各方面指標達到標準,還不聽醫生的用藥建議,錯誤的健康觀念無可救藥”,汪芳老師開玩笑說,“這時候的醫生還需要具備哲學家的能力,循循善誘的把患者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醫生的口口相傳力量有限,互聯網快速并且大范圍的傳播,讓患者擺脫對醫療的偏見,對健康有正確的認識。
與此同時,規范管理的體系也是互聯網應該遵守的法則,讓真正科學的知識進行傳播,很多因為產品的推銷,給出錯誤的健康理念,互聯網就變成“本末倒置”的手段。
在線問詢VS線下診療
互聯網除了傳播正確健康意識,是否真的能實現在線問診呢,記者不禁問。汪芳老師從醫生的個人角度指出,醫生通過移動平臺向患者提供就醫信息,不外乎患者該去看哪方面,該不該線下就診,如果在線給患者診斷治療,目前存在著很大風險,醫生并不敢輕易涉足。并且醫療界始終面臨資源不平衡的狀態,醫生的時間有限,而患者數量又很大,雖然在一些層面上來看,互聯網的方式可以利用醫生的碎片時間幫助病人進行輕問診,概念上是非常可行的,但是實踐中會出現十分多讓人質疑的地方。
在前不久的一個醫療論壇上,汪芳老師曾經直接表示從來沒有回答過在線問詢的咨詢,而是有助手在幫助回答,并且為保持嚴謹性,叮囑決不可做判斷性定論,最后會勸導要到醫院面對面進行門診治療,線上診療更多的是給與患者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也由于心內科在醫療的特性,造成了面對面和詢問病史的重要性,絕不是十五分鐘在線診療就能解決的簡單問題。采訪中汪芳老師談到平時的臨床問診,很多時候心血管疾病在再次診療后,醫生會將在辦公室里問詢得出的診斷結果整個推翻。現在病癥的多樣性,讓醫生對病癥的判斷要通過確鑿的檢查數據來支持才可以實現,這種嚴謹性是對病人生命健康的負責,是互聯網診療還遠無法企及的。
醫生圈的閉環
從醫生層面來講,移動醫療的優勢體現在醫生與醫生的鏈接上。第一,真正實現了優質資源的下沉,促進醫生對醫生的交流,對基層醫生整體水品有著提升作用。基層現在的狀況是水平相對較低,各項檢查設施也十分稀缺。基于互聯網的形式“下基層”,可以開展基本臨床技能的培訓,疑難雜癥網上在線的討論,切實解決了基層醫生的實際問題。同時搭建的在線授課平臺,通過遠程授課讓基層大夫得到一些最新知識。
現在有很多公司都嘗試做端口,可以面對面,點對點,醫生對醫生的連接。通過北京、上海等大醫院、三甲醫院的專家把知識傳播給點對點的縣級醫院的大夫,除了提供最新的資訊,也幫助縣級醫院解決疑難病例,以網絡面對面的形式,代替走鄉串戶的基層查房,不但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闊步范圍。
另一方面,在促進國內外醫生交流,醫療信息傳播上起著推動的作用,新知識能夠被更快的抓取,并且以互聯網的各種形式迅速闊步到全國。汪芳老師講到每年美國和歐洲的心血管年會,屆時國內與國外進行連線,線上在全國多個端口可以進行轉播,線下中國專家與美國專家連線對熱點問題進行討論,把國際的熱點通過這種形式快速傳播到國內,再通過互聯網讓信息進一步在全國闊步,這對于醫學資訊傳播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可醫療中外對接,雙方醫生均是義務做事,基礎的設備還是靠醫生湊錢自掏腰包實現,提高醫療學術和技術水平成了孤立無援的孤島狀況。

中國式移動醫療路在何方
移動醫療在鏈接醫生、患者去中間化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畢竟互聯網的快與醫療的慢是需要磨合前進的。汪芳老師覺得,互聯網醫療真正有價值的并不是只是放在解決患者的小病上,而是投入更多精力在醫療科技上面,放在三甲醫院和縣級醫院,三甲醫院醫生與基層醫生的連接上,為醫療進步打好堅實的基礎。
移動醫療終究是誰來買單呢?現在看來,國家僅是倡導利用互聯網加快醫療下沉,并沒有給出具體政策的扶持,很多大公司都是自己買單,就面臨著不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盈利如果需要銷售來實現,便出現了灌輸藥品相關知識的行為,無異于為正確健康觀念埋下了隱患,無法實現公益的傳播健康觀念。醫院靠自身創收,國家投入相對較少,讓醫院買單也并不可行。現在大多數患者缺乏為健康買單的理念,而是否能夠真正買來健康也都有著不確定性。
我國的醫保基礎與國外模式不同,“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對健康知識的了解,也是為了讓越來越多的國人樹立“為健康買單”的理念,前期的防與治看不見摸不到,卻是最該投入的時候。汪芳老師描述垂危病人搶救的場景,從病人的痛苦,到家人和醫護人員付出的心血,為了維持最后七天天時間,傾其所有,既心痛又悲哀。細想就是對家屬的安慰,中式孝道的一種體現。在中國醫療健康大背景下,互聯網能做什么,用什么模式,值得大家不斷探索嘗試,“慢慢”長路關注根本問題才是所有涉足醫療的人們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