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房產中介巨頭鏈家又陷入了傳聞漩渦,先是有消息稱正在進行B輪融資,額度超過60億元人民幣,而后又被爆出上海鏈家被銀監局開出“罰單”,完全是一有風吹草動就上頭條的節奏。現在又有人沒來由指責鏈家的交易數據“造假”。雖然鏈家已經對此辟謠,但是還依然有人樂此不疲地繼續擴散之前的不實報道。
為什么鏈家會這么受關注?一是體量大,線下擁有6000多家門店,10萬多名經紀人,2015年銷售額達到5700億元,超出房企龍頭萬科一倍多;二是其獨特的互聯網+模式。鏈家依托線下積累打造O2O平臺,同時建立了全國最大的樓盤數據庫對用戶進行精準掃描。在一定程度上,串起了線上鏈家和線下門店這兩張網,都改變了以往房產中介單一模式的定位,演變成房產交易鏈條上多環節、多模式的融合。三是對于十萬億級的房屋交易市場而言,獨樹一幟的鏈家,難免不讓老玩家或是新進者“眼紅”。
有人把鏈家的發展,形容為“野蠻”,頗有對市場豪取強奪的意味。但問題的根本在于,鏈家本質上提供的是房屋交易的服務,如果沒有用戶的選擇和支持,是沒辦法發展到現在的規模。換言之,二手房交易本身還是個充分競爭的市場,鏈家的勝出并不是靠資源。
“野蠻”這個略顯負面色彩的詞并不適合鏈家。
從投資的角度而言,鏈家動作、布局之細密,才是其能夠脫穎而出,獲得資本市場、BAT巨頭青睞的根本原因。
二手房遇到互聯網,只能做加法
盡管近年來中介行業的互聯網+的雷聲此起彼伏,但是越來越明顯的一個跡象是,互聯網的“輕”,替代不了房產交易的“重”。這也是二手房市場遲遲沒有被互聯網顛覆的原因。
以愛屋吉屋為例,愛屋吉屋是一個沒有房地產背景的團隊,他們在不到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完成了從 A 輪到 D
輪的融資,這融資速度堪稱歷史罕見的“大躍進”,以超低傭金、沒有門店、一對一看房、提高經紀人服務水平等手段打算成為房產中介的“攪局者”。然而這種模式是線上線下都需要大量燒錢,從去年開始,愛屋吉屋的關店、員工討薪傳聞就接連不斷。
另外一家線上起家的老牌互聯網公司搜房網日子也同樣不太好過。自從宣布轉型要直接切入二手房交易環節,搜房的股價可以用一瀉千里來形容。而根據搜房網財報顯示,2015年運營虧損高達3450萬美元。從高額盈利俯視群雄,到大幅虧損深陷泥潭,搜房只用了一年時間。
然而,只靠線下的人海戰術和門店也同樣是不行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管理的問題。
首先是人員的管理。中介行業的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這意味著如果企業要做大必須要在人員的培養和管理上下非常大的成本。而人員增多之后,企業還需要克服溝通效率下降,邊際成本上升等難題。
其次就是樓盤信息的管理。在中國,出于種種原因,樓盤的資料往往是缺失的,用戶缺少途徑找到真實透明的樓盤信息。這也給了很多不懷好意的中介可乘之機。虛假房源、上下游通吃等等問題一直層出不窮。
大數據能力決定核心競爭力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只有互聯網和傳統中介公司的優勢疊加,才能真正笑到最后。二手房領域真正的王者,一定會是線上線下都強的公司。
對比上述兩個維度,我們不難發現,鏈家線上線下的布局,都處于領跑地位。
首先是人員的管理。在五六年前,鏈家做了讓業界大吃一驚的事情,找IBM做了戰略咨詢,并對后臺IT系統進行了規劃和構建。到現在看來,這一步極其正確。通過鏈家的后臺系統,解決了因為規模擴張而帶來的效率降低難題。更重要的是,依靠IT
后臺,鏈家減少了對個人經驗的依賴,服務更加標準化,也更容易被復制。如果沒有這一點,鏈家2015年的并購之路恐怕不會那么順利。
其次是對信息的管理。鏈家耗資近4億建立了全國最大的樓盤數據庫,管理30個城市6000萬房源數據,每個樓盤的維度多達130多個,容量達到了1000T。樓盤信息,就像二手房領域的水電煤,是所有中介和用戶的鏈接點。這保證了鏈家敢異于常人,推出所謂的安心服務,比如樓盤信息假一罰百元等等。
華晟資本合伙人吳斌就表示,鏈家的核心競爭力表現在其完整的O2O構架上。“這是家有互聯網基因的房產中介公司,”吳斌介紹,鏈家的后臺架構是基于數據驅動的,鏈家后臺的“樓盤字典”數據庫非常詳盡,在這樣的基礎上,二手房、租房以及此后的居家延伸服務可以很好地聯動起來,想象空間很大。
由此可見,鏈家最吸引資本的地方,不在于過去的業績,也不在于幾千億的銷售額、幾千家的門店、多少萬人的員工以及多少億元的利潤,而是獨特模式所帶來的發展潛力。
鏈家并沒有動誰的奶酪,也許只是其他人拿不住、拿不穩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