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成為基本國策的大背景下,互聯網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傳統行業。與傳統行業相比,互聯網企業最大優勢能夠為用戶帶來更為個性化的體驗,而實現這一優勢的基礎,正是大數據。同時,數據也已經成為了一個企業在數字時代最為重要的資產,以被投資界稱為“具有互聯網基因的房產中介公司”鏈家為例,其B輪融資達到了近年罕見的60億元,也從側面印證了數據真金白銀的價值。
當然,數據的價值不僅體現在融資和估值上,其對用戶的價值也是巨大的。還是拿房地產交易行業來說,不管是對于買房者還是賣房者來說,他們其實都還沒有享受到一個真正
“靠譜”的交易平臺——它不應該是依賴于房產中介的三寸不爛之舌,而是應該有著全面的數據與交易記錄,從更加理性而科學的角度去指導交易。
不以數據為核心的平臺都是耍流氓
在我身邊有不少剛買了房子一兩年就打算出手的同學,問起原因多是當時買房時不夠謹慎,甚至是“被忽悠了”,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是沒有真正了解當時房源、小區的數據,一時沖動交了訂單金。
這里面,就涉及到如何全面的掌控數據,作為普通購房者,其實真正能做到打探清楚的信息的少之又少,原因還是房源沒有如電商中商品那種的“結構化”數據,無論是不同小區間的橫向對比還是小區本身的縱向歷史對比,都不夠精確。另一方面,國內官方機構的信息查詢也不完全透明,好的中介更多需要依靠自己的專業經驗、甚至運氣來服務客戶。
這也是二手房產業鏈上,尤其是房產O2O企業迫切要解決的問題,目前來看,已經有公司開始真正意義的把數據應用到交易中。
鏈家集團的不動產數據中心(Real Estate Data
Center),在過去的八九年時間里,已經在全國30個城市里靠線下實體店力量“數”完了超過6000萬套房子,并且錄入了鏈家自己開發的“樓盤字典”。鏈家期望,在今年年底之前,將房產信息的飄窗等具體特征信息在樓盤字典里體現出來。
這些數據能帶來什么好處呢?舉個例子,在房屋掛牌過程中,業主可根據周邊的成交情況、成交價格隨時自行調整銷售價格,相比傳統的由中介公司調整價格,業主有了更多的主動權,而為了避免虛假信息,鏈家在產品設置了所有信息必須是從自身建立的數據庫的來填寫,業主無法自行修改戶型、面積、產權等核心數據,在降低假房源的“壞數據”同時,從源頭上凈化市場。
在全國層面,鏈家宣稱覆蓋了全國24座主要城市,覆蓋人數則達到2.3億,最終目標是管理1億套存量房源。累積的數量越多,樓盤字典的準確度、可參考性也就越大,從這個意義來說,鏈家想做的是房產市場中的“京東”,它的價格未必一定是最低,但可以保證數據的真實與可控,同時有著對經紀人,房源,小區的評價體系;而過去中小平臺的模式更似“淘寶”,商品價格可能很低,但實則魚龍混雜,一不小心就會出現很多問題,房子又不同于普通商品,一旦選擇有誤,基本也沒什么售后服務可言,給買房者造成了長時間的傷害。
所以說,以數據為核心的交易平臺一定會是未來房產交易中最重要的特性。
平衡買賣雙方更有利于交易
在二手房交易中,其實買賣雙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在市場趨好時,賣房者掌控著更多主導權,甚至很多本該房東承擔的費用最終也通過提高房價轉嫁到了購房者身上,而對購房者來說,幾乎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所以一個良好的平臺應該是在大環境偏向賣方的前提下盡量去平衡雙方的,目前市場上的房產O2O平臺眾多,有鏈家、我愛我家這樣的老牌中介轉型的,也有搜房、樂居等起家的互聯網資訊平臺,甚至還有愛屋吉屋這類主打低傭金的新興創業公司。
以筆者個人經驗來看,純線上的平臺是相對不太靠譜,如搜房,58趕集等房源參差不齊,價格也相當不透明,往往是商家代理著很多房源,統一以一個低價來吸引買家,初步建立聯系后又以多重理由漲價,體驗非常差,而在我愛我家、鏈家網等相對好些,不過一個案例是,在去年看房時,我愛我家的經紀人私下告訴我可以在鏈家上看真實價格,然后在聯系他們,這多少也說明了后者對真實房源與數據的把控能力。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后來者通過燒錢、低傭金模式殺入房產O2O市場。但這一行為長期以往,必然導致“炒樓賺價差”的行業惡習。況且在資本寒冬下,O2O燒錢模式不可持續。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曾經提到過:任何一種互聯網商業模式,如果不能夠降低行業的交易成本,不能夠提升行業交易效率的話,那么最后注定會失敗的。
對于房產O2O行業來說,能有效的解決了成本與效率問題,即使暫時沒有成功,也是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數據顯示,2013年后國內的房產投資幾乎是以成倍的形勢在增長,在可以稱之為“天量”市場的房地產行業,還有需要更多的互聯網玩法去改變與優化。
互聯網玩法下,房產中介的轉型之路一定要減輕平臺累贅,但這并不意味著輕視數據,要想成功轉型實現質的飛躍,必須要打好房源數據地基,做的好者如搜房和鏈家,學習搜房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實現廣告盈利;學習鏈家從全產業鏈的角度做精準服務,覆蓋租房、二手房和新房業務。而未來的房產巨無霸一定是擁有卓越的大數據體系和平臺整合能力,也只有靠全行業的集體重視,才能重塑房地產交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