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的創業熱潮吹大了早期項目的估值,大眾對創業的渴望和崇拜攀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如今初創企業融資越發困難,O2O企業頻頻面臨死亡,“資本寒冬”的話題充斥著各大科技媒體。
2016年第一季度還未結束,美國的創投圈已然充斥了更多消極的市場信號:
·從創業公司上來看,繼15年Evernote面臨倒閉以來,更多曾經的獨角獸(如Dropbox、Gilt等)逐漸走向衰落;
·從數字上來看,創業公司的估值正在進行大幅度調整:職業社交網絡LinkedIn的市值蒸發了40%,大數據公司Tableau市值只為原先的一半;
除此之外,著名投資人Mark Suster采訪調查了150位活躍的投資人
。調查咨詢了這些人對2016年風投形勢的態度,其中只有18%的投資人對其持看好態度,而82%均對2016年的風投形式表示了一定程度上的警覺及擔憂。

圖片、數據來源Upfront VC態度調查
這篇文章針對北美目前的創投局勢,列舉并深度解讀部分可能引發資本寒冬的原因,并探索此情況下為投資人醞釀的機會。
資本寒冬是如何產生的
資本寒冬很難用單一的原因或理論解釋。這里主要介紹產生的原因之一 —— 大量行業“過客”的參與。
過客(tourist),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在行業里短暫“湊熱鬧”的人群。這種行業“過客”在創業者和投資人中都有存在。
“過客”創業者,即跟隨著大眾加入創業潮流的創業者,他們中的很多人也許目的并非是創造一個偉大的企業,而是希望就著好形勢干一票大的。這里不多說。
“過客”投資人則是過去幾年隨著經濟增長而捧起來的新興投資人。這些投資人均是高凈值的個人。因為看到了早期投資具有高回報的潛力,他們紛紛開始從事天使投資,即使他們對所投公司的技術和商業模式相對有限。他們或加入了像Crowdfunding那樣的眾籌平臺、或參加了天使俱樂部,但共同點是均將大量資金傾注于創業項目的投資。除此以外,由于美聯儲一直把利率維持在近零水平、并且同時增加貨幣發行、實施量化寬松,這使得傳統的共同、對沖基金公司的投資回報非常低。為了賺取高回報,基金經理們也把目光投向早期項目。這些機構包括股票基金管理公司、對沖基金、共同基金、保險公司、事業單位投資部等等。他們多數是非傳統、散戶化的VC,跟著經濟潮流加入投資的行業“過客”。

圖片、數據來源Upfront 調查
如上圖左圖,2006 – 2007年間,創投行業總投資金額與VC募資總額相當。這一階段,行業的資金均來自傳統VC。而右圖可見,2014 –
2015年創投總投資金額量為VC募資總額的2.5倍。這其間的差距近1000億美元,均歸功于“過客”投資人及機構。
而這些過客很多并沒有意識到早期投資的風險之高、周期之長,更多是為了賺取豐厚的經濟回報而加入這個行業。他們跟隨著新聞媒體的報道、聽從傳統VC議論的熱點來進行投資決策;大家投什么他就跟著投什么,大家在搶什么deal他就搶什么,從眾現象非常嚴重。

這種從眾現象的本質是FOMO(Fear of missing
out),是一種投資人“害怕錯過”的心理。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投資人因為害怕錯過某個火熱行業內具有潛力的獨角獸,而大量投資這個行業。比如前一陣子因為Uber
&
Airbnb的成功,很多投資人都為了發現下一個Uber、下一個Airbnb而投資了大量帶有“共享經濟”模式的初創公司。而“大量投資”不僅意味著投資金額之巨大,也意味著投資這類創業項目的數量之多,這些創業項目中不乏多數“過客”創業者的項目。他們燒著投資人的錢砸市場以獲取高速的成長以及翻倍的估值。就這樣,創業項目的估值被吹得越來越高。
在這種情況下,市面上產生了大量估值破10億美金的獨角獸。自2014年以來,有48個VC投資的科技公司如今已經上市,但是這其中的35家現在的市值均在上市價格以下(wsj),2015年也只有60%申請上市的創業公司順利掛牌上市。而我們看到他們中上市的公司股價跌宕(如LinkedIn和Tableau),未上市、處在后期的項目面臨巨大的估值調整(如Snapchat),這導致很多投資人,由于意識到估值過高、下一輪估值增長性小而停止或撤銷更后期的投資。這個影響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后期項目上市困難,導致后期項目融資艱難,從而間接地影響到了早期項目的估值及融資情況。早期投資人則看到這般景象也從而變得更加謹慎。整個創投圈隨即出現了資本寒冬的景象。
當然,上文所說的“過客”是導致資本寒冬的原因之一,自然還有其他因素。比如,創業公司盈利能力差與發展空間的矛盾。多數科技公司的估值歷來都是建立在未來成長空間上的。而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企業,比如說Uber,至今仍沒有盈利。全球經濟形勢低迷,使得很多市場需求降低,這些高估值的初創公司成長不起來,達不到VC對他們發展的期望,更撐不起VC給的高估值,所以他們的融資越發艱難。再比如,如今美元進入升息周期,所以市場上貨幣流動性減弱,從而導致可運用在創投投資的資金也減少等等。(iheima)
寒冬中投資人的風險與機會并存
上文中Mark Suster對投資人市場態度的調查映射了投資人對行業的擔憂,然而這個時刻其實在醞釀著獨特的機會。
投資了Uber、Whisper、Tumblr等明星企業的早期投資人Jason
Calacanis在CNBC的采訪中說道“幾年前,創業公司的目標估值是10 – 15M美元,當市場下滑的時候,他們的目標是 7 – 10
M,而現在,我們又回到了 4 – 5M,這正是我掙錢的地方。我今年會比去年投資更多的公司。”(M=100萬,cnbc)
首先需要確定的一點是,盡管經濟形勢有明顯的周期性,但明星創業公司的誕生并非如此。正如YC創始人Paul
Graham所說:在任何時候,無論市場的好與壞,決定創業者成功的都是團隊的質量而非直接的經濟形勢。歷史證明,優秀的人才和好的創業項目,在好時期與壞時期的時候都會出現。
回顧以往,現在一些最好的公司,恰恰都是在泡沫、危機中成長起來的:Airbnb在08年成立,Uber在09年成立,Wework在10年成立;還有一些現在已經退出的創業公司,如Paypal,Google也都熬過了2000年初的dot-com危機。
那么為什么資本寒冬對于投資人而言是一個絕好的時機?
1.創業項目降低運營成本、控制風險:
資本寒冬中,創業者為了不燒光之前融到的錢,會重新重視公司的現金流以及利潤率,降低成本以及資金消耗率,保證現有資金可以一直維持到下一輪融資,因而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投資人的風險。
2.短期,更多優質項目開放融資:
因為資本寒冬的到來,創業公司擔心后輪融資,他們愿意現在花更多的時間去融資。比如我們Zuma
Partners,近期就有更多的優質項目找到我們,洽談融資事宜。而這些優秀的項目,也并不是因為現在需要更多的錢出來融資,而是為了防止后期融資困難而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而已。市面上有更多的好項目愿意出來融資,這為投資人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3.長期,創業項目估值調整、人才流動:
由于資本寒冬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逐漸撤資,會使得越來越多的公司面臨著估值的向下調整甚至死掉。新項目的估值下調對于投資人來說是一個好消息。更低的估值往往對應著更高的回報空間,正如“在別人恐慌的時候貪婪”。而劣質的創業公司被淘汰,行業競爭變小,從長遠來說對整個創業生態也是有利的。初創公司的減少會解放很多原先忙碌在不同項目上的優秀人才,使得市場上可用的人力資源變得多起來。
這些優秀人才可以充分的被真正innovative(標新立異)、scalable(可擴張的)創業公司所利用,協助這類公司在這種機會下更好地發展。
盡管優勝劣汰可能會增加VC所投公司的失敗率,但VC順從的是outlier模型,其收益倚靠著的是個別公司帶來的10倍、20倍甚至更多的回報。也正因如此,極個別項目得到更好的資源匹配,可能會給VC帶來更高回報。
創業者在寒冬中不僅僅需要種土豆
美國當下的很多初創公司,
并沒有經歷過2000年初的dot-com危機,也沒有體驗過低迷的市場。甚至一些創業者認為,自己的項目本身沒有問題,這次的資本寒冬反而是由幾個投資人主導,故意在市場上散播消極的信號的結果,而他們的目的正是為了拉低優秀的初創公司的估值。醒醒吧,實際情況是,一兩個投資人并無法影響市場的走向。而對于創業者來講,痛苦的是發現自己從獨角獸的美夢中醒過來,要做的卻是一只小強。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對項目的樂觀、自信是一件絕好的事情,但過分樂觀也恰恰可以在這個時候變成初創公司的弱點。
電影《火星救援》里的馬克·沃倫斯因為在火星上成功種植了土豆而受到地球人的崇敬。然而,他并沒有過分依賴于土豆,因為他知道即便是土豆,也只能短時間維持他的生命。他需要的是不斷地為自己尋找新的出路,以防萬一。所以當那一天土豆全部被銷毀的時候,雖然心中無助、崩潰,但他可以迅速調整狀態,不慌不亂、冷靜地實施方案B。
這里的土豆就好比是VC的資金一樣,對于創業公司來說,所有人都應該像馬克·沃倫斯那樣,要想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就需要拋卻繼續倚靠VC資金活下去的幻想,而是重新審視公司現實的經營問題。如前文所說,雖然成長速度仍是投資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但投資人在當下更關注的是現金流和資本消耗率。
在困境中,不放棄一線可生存下去的機會,先活下去,再談別的。因為還是老道理,生存下去,就有希望,有了希望,就會迎來轉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