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多數自動化廠商爭相涌入后端機器人、無人產線的“熱門賽道”時,柯曉華卻帶著金凱達,堅定地走進了工廠里最棘手、也最容易被忽視的“前端戰場”——2米至12米長材的智能物料流管理。
在這里,數米長的鋼管、鋁棒、型材橫七豎八,堆滿車間。老師傅開著叉車“找料”,如同大海撈針,安全事故頻發,產線常因斷料而停擺,更致命的是錯料、混料,動輒導致整批產品報廢、百萬訂單流失。
這混亂、低效、高危的現場,正是中國工廠前端長材管理的真實寫照:明明是生產的“第一道關口”,卻成了拖慢節奏、浪費成本的“關鍵堵點”。
而這,也正是柯曉華決心改變的局面。從背著歐洲刀具樣品跑遍珠三角大大小小工業區的代理商,到深耕行業三十年的長材智能立庫引領者,柯曉華帶領團隊,以嵌入式專利技術與自研WMS/WCS系統為核心武器,將“倉庫”與“產線”的邊界徹底打破——他們不僅實現了蜂窩式立庫的高密度存儲,更首創“生產設備嵌入貨架”的融合模式,讓物料出庫即上線,消滅無效搬運,真正構建起“車間就是倉庫,倉庫就是車間”的一體化范式。

如今,金凱達的智能立庫已不僅是存儲工具,更是智能車間前端物料流的調度中樞、數據引擎與節拍控制器,助力中國制造企業實現從“人找料”到“料找人”、從“經驗調度”到“算法驅動”的根本性跨越,成為中國智慧工廠前端管理的“核心基建”。
柯曉華的故事,是中國企業家專注“啃硬骨頭”的縮影,也印證了:“在小眾賽道里沉下心深耕,照樣能做出大價值”的務實邏輯。
一、緣起:客戶痛點,點燃長材智能立庫的創業火種
2001年柯曉華創辦香港 Kuteck Ltd(金凱達母公司)、2007年投資建蘇州工廠轉型高速冷鋸設備研發,制造及銷售,金凱達一度成為中國冷鋸行業獨角獸。可2020年行業進入嚴重內卷困局,企業隨即陷入發展瓶頸。此時,偶然拜訪一位鍛造廠老板,讓金凱達看到了新機遇。
第一次上門時,老板沒多寒暄,直接拉著柯曉華往車間走——剛推開門,雜亂的景象就撲面而來:大批長材隨意堆在地上,有的斜頂到天花板,有的橫在通道中間,叉車要小心翼翼“繞著樁”才能過;不同長度的材料混在一起,有些角落的料堆得太亂,根本沒法再利用,好好的空間浪費了一大半。
倉管員正蹲在料堆旁翻找,找了半天也沒找到要的料;又長又重的鋼鐵材料一不小心就會磕磕碰碰,受到損傷。同時車間里時不時傳來行車的轟鳴聲,可還是趕不上產線要料的節奏,不少機器停在那兒等料,工人只能干著急。
柯曉華雖無現成方案,卻將這份需求牢記于心。他開始深入調研各大制造基地,發現長材管理是行業的“剛需痛點”——約70%的智慧工廠建設預算投向后端自動化,關注前端材料管理的工廠少之又少,而長材因“長、重、難搬運”的特性,成為車間物料流“難啃的骨頭”。
第二次上門,看到老板手里攥著張皺巴巴的成本清單,坐下就嘆氣:“柯總,我算來算去,這長材管理就是個‘吞錢窟窿’——十幾號人管倉庫,一年工資就不少;廠房租金這么貴,大半空間卻用來堆料,太浪費了;還有些料放久了沒用,錢都壓在上面轉不開。”
他頓了頓,語氣更無奈:“更頭疼的是產能,因為料供不上,加急單趕不出來,丟了好幾個大訂單;上個月還出了工傷,賠了錢不說,安監來檢查也警告我們現場太亂;客戶來參觀,看到滿車間的‘料山’,都覺得我們像‘小作坊’,訂單談成率比同行低了不少。”
“柯總,你見識廣、辦法多,能不能幫幫我們。”這份信任與托付,不僅是金凱達的第一單長材智能立庫業務訂單,更奠定了企業“以客戶痛點為創新源泉”的發展基調。
二、破局:歐洲技術本土化,讓“洋方案”適配中國車間
深入了解客戶痛點、摸底行業解決方案后,柯曉華團隊發現:長材智能立庫的核心難點,在于“穩定性”與“適配性”的雙重突破。長材普遍長度達2米-12米、捆重1噸-6噸,而國內大量工廠的車間柱網跨度普遍僅6-8米,層高也有限制,歐洲標準的立體倉庫方案在許多中國工廠“水土不服”。
為尋找技術靈感,柯曉華帶領技術團隊赴德國、意大利考察。在參觀行業先進企業時,他們深入了解了蜂窩式立庫等高密度存儲方案的設計理念。然而,直接將歐洲方案引進到中國面臨巨大挑戰:不僅成本高昂,其設計標準也難以匹配中國工廠多樣的現場條件。
“我們必須自己闖出一條路。”柯曉華堅信。金凱達的核心技術源于對歐洲先進理念的消化吸收,并結合對中國工廠場景的深刻理解進行的自主創新。

1.空間高效利用:置頂垛機+24米垂直存儲,省出“新車間”
針對中國老廠房柱距僅6-8米的普遍現狀,金凱達創新研發“置頂垛機”立庫,將堆垛機核心部件安裝于庫體頂部軌道,大幅減少水平空間占用——立庫寬度壓縮至8米以內,普遍適配中國廠房;配合24米垂直庫高設計,空間利用率大大提高,2000噸長材不用再地堆式放在地面上,而是放置在智能立庫空間,存儲占地面積大大減少,省出空間可新增生產線。該技術成為金凱達核心技術優勢之一。
2.全流程自動化:無人化操作,效率翻3倍
集成AGV+堆垛機+自研WMS/WCS系統,實現“入庫-存儲-出庫-上料”全無人化:30秒精準出庫,出入庫效率25-40捆/小時,效率是人工的3倍;置頂垛機式出料技術解決長材精準取料,零失誤;適配柔性生產,產線停機待料時間縮短90%。
3.進口核心部件+成本優化:兼顧穩定與性價比
深度對接企業ERP/MES系統,數據實時同步:每捆料綁定二維碼“數字身份”,掃碼查看規格、爐號、出入庫記錄,全程可視化追溯;庫存準確率從不足80%提升至99.9%,盤點時間從3天縮至10分鐘;消除數據孤島,支持精益生產決策,呆滯料減少60%+,資金周轉加速40%。
4.安全低耗:零人工搬運,損耗近零
零人工接觸長材,工傷事故歸零;獨立蜂窩倉位+緩沖墊,避免擠壓劃傷,物料損耗率從12%降至0.1%以下;取消叉車地面作業,人車混行風險消除;光敏傳感器實時預警,料框偏移即報警,安全合規達標。
5.高性價比:歐洲品質,1/3成本
金凱達在關鍵部件上堅持高品質——采用德國西門子PLC控制系統、SEW電機齒輪箱,確保設備24小時連續運行無故障;同時將設備成本控制為歐洲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投資回報周期大幅縮減,讓中小企業也能享受智能立庫服務。此外,金凱達提供24小時遠程運維,故障響應時間≤3小時,解決進口設備“服務慢”痛點。
三、深耕:兩大產品系列,重新定義長材存儲范式
隨著首單成功,金凱達并未停下創新腳步,基于對客戶需求的深度挖掘,柯曉華團隊逐步形成兩大核心產品系列,徹底重塑長材管理的行業范式。

核心產品一:蜂窩式智能立庫——車間的“超級中央倉庫”
作為車間的“超級中央倉庫”,蜂窩式智能立庫宛如一座垂直聳立的“鋼鐵蜂巢”,每個獨立“蜂窩”都是專屬倉位,可穩妥存放一捆或一根長材,當系統下達指令,高速堆垛機便像靈活的“倉庫機器人”,沿著預設軌道精準行進至指定倉位,全程無需人工介入;也正是這套設計,讓材料徹底告別落地亂堆的窘境,各歸其位的車間變得整潔有序,系統實時記錄每處物料位置,以往數小時的找料時間如今縮至分鐘級,人車隔離的布局更杜絕了搬運安全隱患,再加上系統強制的先進先出規則,呆滯料無處藏身,工廠資金周轉也隨之加速。
核心產品二:嵌入式智能立庫——倉庫即車間,車間即倉庫
作為金凱達擁有專利技術的核心產品,嵌入式智能立庫徹底打破了傳統的“倉庫與產線分離” 模式,創造性地將加工設備(如鋸切主機)直接嵌入立庫系統,實現了長材管理從 “存儲” 到 “單根精細處理” 的全流程覆蓋:不僅能將一整框的棒材,全自動的送到十幾米高的立體貨架中,還能夠實現一根根的出庫、揀選、下料、切割,真正打造出 “庫內即產線,出庫即上料” 的一體化布局。
這種獨特的設計讓物料在立庫內部即可完成從存儲到加工的全流程,省去了傳統模式中物料往返于倉庫與設備間的繁瑣搬運。通過內置的輸送與定位系統,出庫的物料可直接進入加工作業環節,實現了”出庫即上線”的無縫銜接。這不僅大幅提升了空間利用率,更讓物料流轉路徑最短化,生產節拍更緊湊,為企業創造了顯著的時間和空間效益。
柯曉華形象地比喻道:”如果說蜂窩庫是讓倉庫變得井然有序,那么嵌入式庫就是讓倉庫具備了生產能力。它就像一位精準的產線協作者,既能整批收納,又能按需單件精準供給。”

金凱達的這項創新,重新定義了立庫在智能制造中的角色——它既是存儲中心,更是生產樞紐;既能實現規模化高效存儲,又能滿足精細化生產需求,為制造企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柔性與效率。
四、引領:從開拓者到賦能者,構建行業新生態
從首單到如今服務新能源汽車、光伏支架、精密鍛造等20余個細分行業,金凱達在柯曉華帶領下,早已不是簡單的“設備供應商”,而是制造業前端物料流智能化的“賦能者”。

作為開拓者,柯曉華率先將長材智能立庫理念與中國工廠實際深度融合,推動制定了更貼合本土的“長材智能立庫適配標準”。作為創新者,他帶領團隊拿下多項核心專利,針對不同行業痛點,提供“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作為賦能者,金凱達的產品正幫助客戶實現空間利用率翻番、人力成本減半、庫存透明化和生產節拍精準化的跨越。
柯曉華的核心競爭力,更來自團隊的長期自動化智能化設備應用經驗的沉淀。公司擁有經驗豐富的技術和管理團隊,對制造業的理解和執著深耕的精神,構成了金凱達難以復制的軟實力。
柯曉華常說:“智能立庫不是‘高大上’的概念,而是解決工廠真問題的工具。”這份扎根制造業的務實,讓金凱達的產品不僅贏得了市場,更贏得了客戶的信任。如今,金凱達的客戶遍布國內外:佛山某門窗鋁型材庫引入其立庫后,倉儲人員從40人降至6人,效率與準確性大幅提升;韓國某知名企業更因其技術的可靠性、創新性和成本優勢,連續追加訂單。
柯曉華的故事,是中國制造業在細分領域深耕、從“借鑒”到“引領”的縮影。在小眾而關鍵的領域里,用三十年的堅守與創新,把“車間里的煩心事”變成“行業里的新標準”,這正是中國智造最需要的力量。金凱達的智能長材智能立庫,也正是以這樣的“實在創新”,重塑著制造業前端管理的格局,成為中國智慧工廠建設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