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計選樹100個人工智能應用標桿、推廣100項優秀智能產品……從數字賦能到模式創新,走過十年,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助力江蘇加快推進實現“江蘇智造”。11月27日—29日,2025年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將于南京舉辦。11月6日,記者深入億嘉和科技、小視科技和南京強思數科等企業,近距離感受南京企業如何以技術賦能,搭建全球智能制造“交匯場”。
“三頭六臂”的特種機器人打響“南京名片”
智能制造,機器人是標配。作為全國首個“中國軟件名城”,南京擁有眾多工業軟件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涵蓋了智能電網及電力系統、工程機械、安全生產管理、智能交通等多個領域。億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億嘉和”)就是其中一家。

在位于雨花臺區軟件谷南園的億嘉和展廳,一臺“虎頭虎腦”的黃色機器人吸引了參觀者的注意。“這款特種機器人名叫M100巡檢機器人,應用在地鐵車輛檢修。別看它個頭小,在地鐵日常檢修方面可發揮了大作用。它能夠精準拍照識別螺絲松動和異物附著,整體識別率超過96%,大大減輕工作人員工作量還能進行分級處理。”億嘉和董秘張晉博介紹。
隨著技術的升級迭代,億嘉和新款TR100車輛巡檢機器人提升了越障、識別、定位性能,隧道巡檢機器人、室內巡檢機器人等也將逐步引入地鐵場景。

除了軌交領域的機器人研發,億嘉和還推出商業清掃機器人、共享充電機器人、高壓電帶電作業機器人、變電站無人助手等,這些多樣化的智能機器人產品和設備正在能源、交通、醫療和清潔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作為世界智能制造大會的老朋友,張晉博表示,億嘉和的發展離不開省、市政府和客戶的大力支持。接下來將在康養領域推出具身智能機器人產品以幫助老年人進行慢性病管理。同時攜手合作伙伴加大海外拓展,如商業清潔和能源產品的出海。
AI賦能視覺成為“鷹眼”守護安全
如何通過AI賦能讓攝像頭成為具有“穿透力”的“千里眼”?
在山西某礦山園區,小視科技(江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視科技”)利用多種定制算法賦能的攝像頭產品,成功解決了“偷煤”問題。
“有些司機會在車里故意放很多水,出門崗時把水替換成煤堆,這樣稱重時看不出問題。我們在門崗處安裝攝像頭,通過AI視覺的體積算法計算礦車重量的遺留多少,一旦達到閾值,會聯動車閘報警,從而必須把煤堆卸干凈才能出閘,減少了跑冒滴漏的出現,挽回了不少損失。”小視科技項目管理中心副總經理周吉祥說。

作為國內人工智能視覺領域的先行者,小視科技相繼突破多項技術攻關,能夠有效應對復雜光線條件、嚴重遮擋場景、高速運動模糊及微小目標識別等行業公認的技術難題,其中多項核心指標已達國際領先水準。
得益于AI技術的先進,小視科技的相關案例已入選工信部、安監局等國家級典型案例榮譽。在工業制造方面,小視科技同樣致力于“看得懂、判得準”。截至目前,該公司智能制造產業化產值已累計數億元,為制造業智能化升級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技術路徑。
“未來,我們將繼續深耕工業視覺大模型的場景適配性,讓AI更懂制造業的細微需求,其次通過構建行業知識增強的多模態大模型,讓AI不僅能識別圖像,更能理解工藝、輔助決策,最終構建能夠自主演進的智能制造系統。此外,我們也將積極參與標準建設,促進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周吉祥說。
AI重建技術拓寬“數字孿生”應用邊界
在流程工業領域,數字孿生工廠的深度應用始終被兩大難題掣肘:建模精度與成本如何平衡、建模技術與實際應用存在脫節,不少模型僅停留在表面展示,難以滿足工廠的深度運維管理和改擴建需求,這嚴重制約了數字化技術在流程行業應用的深度釋放。
現在,這個問題有了新解法。就在今年,南京強思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強思數科”)重磅發布的“流程工業高精度三維智能建模”為流程工業數字化轉型注入新動能。
這項新成果在實際應用中會帶來怎樣的積極影響?強思數科CFO楊一曦介紹,“比方說現在客戶需要進行存量工廠設施的數字化,需要搭建三維模型,但建模環節本身存在成本高、周期長、建模效率低的問題。我們的AI智能重建技術采用激光掃描和人工智能生成三維模型的技術,逐步替代傳統工程師的人工投入進行作業。目前的技術水平已經可以幫助企業降低50%的成本,大幅縮短交付時間、降低差錯率。”
記者了解到,這項技術的應用,建模精度誤差嚴格控制在2毫米以內,滿足工業級嚴苛標準。并且交付質量在效率、精度、成本三大核心指標上,實現質的飛躍。

作為江蘇省專精特新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強思數科打造了南京市工業數字孿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擔任江蘇省工業元宇宙產業聯盟理事長單位。
種下一棵樹最好的時候,是現在。不止強思數科,當前,南京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已涵蓋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等產業鏈各領域,集聚了出門問問、硅基智能等人工智能企業和南鋼、南瑞、埃斯頓等人工智能應用企業,發布了應用于消費、醫療、交通、電力能源、工業制造等領域超90個大模型。
2025年世界智能制造大會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盛會。依托這一重要窗口,南京的人工智能企業必將乘風而上,為推動產業強市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