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復雜冠脈病變診療需求向精準化方向加速演進,影像學與功能學技術的協同應用已成為優化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診療的重要方向。2025年7月26日,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芯生命”)主辦的真北論壇INSIGHT FORUM 2025在滬召開,匯聚全球20國90余位心血管介入領域權威專家,通過病例研討、技術演示等形式,系統探討IVUS(血管內超聲)與FFR(血流儲備分數)評估在復雜病變中的臨床價值,為推動精準介入診療的標準化應用注入新動能。
克拉科夫圣約翰保羅二世醫院Jacek Legutko教授表示,“臨床研究證實,腔內影像指導的復雜PCI可顯著改善預后:全因死亡率下降25%,支架血栓發生率降低50%,同時減少23%的非必要支架植入。基于IVUS指導下病變預處理,如使用IVL(沖擊波血管內碎石術)預處理鈣化病變,能確保支架尺寸匹配及充分膨脹;術后聯合FFR對殘留局灶性病變進行評估與靶向處理,彌漫性病變則推薦優化藥物治療,確保患者獲得最佳預后。”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賀勇教授進一步指出,”盡管功能學評估已獲指南IA類推薦,但其臨床普及率仍有待提升。功能學的核心價值在于精準判斷血運重建必要性,而影像學則專注于優化支架植入策略,二者形成互補關系。PCI術前功能學評估可篩選真正獲益患者,術后即使影像學顯示支架貼壁良好,仍需功能學驗證,異常者需行后擴張或其他處理。未來需要在臨床實踐中深化功能學評估的規范化應用,通過系統化培訓與病例經驗積累,逐步提升術者對功能學指導策略的認知度與信賴度。”
湯頓馬斯格羅夫公園醫院Mohammad Sahebjalal教授則分享了一例復雜CTO(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的處理:“我遭遇了導絲難以通過高度鈣化左主干的技術難題。通過選用TrueCross?單腔微導管,其優異的管腔設計和扭矩傳遞效率,顯著提升了通過性,最終成功穿越病變段。術中采用北芯IVUS系統結合inSmartVision智能分析平臺,實時獲取斑塊負荷、參考血管直徑等關鍵參數,為調整支架策略提供了量化依據。雖然手術耗時長、術者疲勞,但智能輔助技術提供的一系列信息,協助術者降低決策時間,優化了復雜病變的處理效率。”
德國德紹市立醫院的Georg Fürnau教授指出,“根據歐洲心臟病學會(ESC)最新指南,復雜冠脈病變(尤其是真性分叉病變)的PCI治療應常規采用腔內影像學指導。多項隨機對照試驗及薈萃分析證實,腔內影像可使復雜PCI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降低25%,心源性死亡率下降48%,并顯著減少支架內血栓和靶病變血運重建等事件發生率。在臨床實踐中,IVUS可精準評估病變特征,指導支架尺寸選擇和植入狀況優化,其超低乃至造影劑零等使用,對腎功能不佳患者意義重大。”
新疆心腦血管病醫院、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新疆醫院的陳琳教授表示,“冠脈開口嚴重夾層的發生主要與導管和冠脈同軸不好,壓力嵌頓時繼續推注造影劑相關,可能引起遠端血流受限甚至影響升主動脈。對于血流動力學穩定者,可考慮優先選擇PCI術,但此時繼續注射造影劑可能會引起夾層進一步擴大,甚至累及升主動脈引起嚴重的主動脈夾層,IVUS以其獨特的優勢可以在不使用任何造影劑的情況下,明確導絲的位置,關鍵時刻指導位于內膜下的導絲重回真腔,選擇支架落腳點以及選擇合適尺寸的切割球囊釋放內膜下血腫,減張后完全覆蓋冠脈開口的支架植入可進一步降低升主動脈逆撕風險。比處理更加重要的是做好預防,減少醫源性夾層的風險,術者應時刻關注壓力曲線變化,避免壓力嵌頓時推注造影劑,回撤器械時注意導管的相對運動對冠脈開口造成的損傷,當冠脈開口有病變壓力曲線不好時,可選用帶側孔的指引導管或者升主動脈漂浮導絲防止導管深插以降低PCI術中冠脈開口夾層風險。”
克拉科夫圣約翰保羅二世醫院的Pawel Kleczynski教授則認為,“在復雜PCI手術中,應結合功能學與影像學評估進行精準決策:術前通過SYNTAX評分及壓力曲線分析評估病變復雜程度并制定個體化策略;術中借助腔內影像技術優化支架植入;術后通過回撤壓力曲線及影像學評估確認支架貼壁及擴張效果。對于彌漫性病變,需全程結合功能學評估指導干預策略。這種集‘術前規劃-術中導航-術后驗證’于一體的多模態整合治療模式,通過精準評估、精準干預、精準優化,可顯著提高復雜PCI的手術成功率,降低并發癥風險,最終改善患者臨床預后。”
真北論壇INSIGHT FORUM 2025的成功舉辦,通過搭建國際化的學術交流平臺,彰顯了北芯生命在推動心血管精準介入診療領域持續的技術研究與創新實踐,有效推動了影像學與功能學評估技術的臨床應用深化。未來,北芯生命將繼續秉持“用創新和品質改善生命健康”的使命,助力復雜PCI診療策略的持續優化與技術普及,為患者生命健康改善與行業進步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