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OpenAI發布迄今最強的視頻生成模型 Sora 2.0,并同步上線了iPhone應用,用戶只需輸入文字、圖片或視頻,即可生成具備音效與動態場景的AI短片。今日Sora 2預覽版的API也正式上線。

盡管仍處于邀請制,僅在美國和加拿大開放,但Sora的熱度遠超預期。Appfigures數據顯示,上線兩天下載量達到16.4萬次,首日即沖上美國App Store第三名,第四天登頂免費榜榜首。
Sora的能力迭代引發轟動,卻也迅速點燃版權危機。用戶發現,新版本能夠逼真生成日本ACG角色——從皮卡丘到炭治郎,從馬里奧到悟空——配音準確、風格統一,幾乎難以分辨真假。網絡上隨即涌現大量“AI同人”視頻,其中包括惡搞奧特曼和各種動漫人物的片段。
爭議的根源在于,Sora 2最初采用“默認允許、主動退出”(Opt-out)政策——除非版權方主動要求下架,否則模型可以自由生成相關角色。這種“寬松模式”被指可能引發系統性侵權風險。在成千上萬的用戶用Sora 2生成《寶可夢》《鬼滅之刃》《馬里奧》的二創視頻之后,10月3日,OpenAI緊急更新政策,將版權模式改為“主動同意”(Opt-in),即除非版權方明確可以授權使用,否則模型自動拒絕生成。
OpenAI CEO薩姆·奧特曼在推文中宣布:Sora將全面調整版權政策,未來將引入“IP分成”收益機制——只有版權方明確授權的角色,才能被生成;同時,這些授權方將與平臺共享收益。
這意味著,一個全新的產業邏輯正在形成:AI視頻平臺不只是內容工具,而是IP資產流通網絡。
奧特曼在博客與推文中解釋了這一轉變。他承認團隊“在發布前已討論過這些問題,但只有當產品真正上線,才會看到真實的使用方式”。他提出兩項核心改動:給予版權方更細粒度的控制權——IP擁有者可定義角色是否、如何被使用;探索收入分成機制——用戶使用被授權角色生成視頻并獲得收益時,版權方可獲得平臺分成。
奧特曼在博客中提到:“我們必須想辦法通過視頻生成賺錢。人們從每個用戶生成的視頻數量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期,而且很多視頻的受眾群體都很小。我們將嘗試與那些希望用戶生成角色的版權所有者分享部分收入。具體的模式需要反復試驗才能確定,但我們計劃很快開始。我們希望這種新的互動方式比收入分成更有價值,當然,我們也希望兩者都有價值。”
他還特別提到,日本的創作產業“令人震撼”,暗示OpenAI正積極與日本ACG產業接觸,試圖讓這一體系率先落地。這不僅是一場合規修正,更是一場商業轉向。有人稱:“奧特曼這次不是來搞技術的,是來重新分配錢的。”
奧特曼的“IP分成”機制,可能成為生成式AI商業化的第一個可行樣板。
此前,AI視頻和圖片應用最受爭議的當屬版權危機,迪士尼、任天堂、集英社等版權巨頭在過去兩年已多次起訴AI公司:從Getty Images告Stable Diffusion,到好萊塢六大起訴Midjourney,再到華納兄弟在舊金山針對AI生成版“超人”“蝙蝠俠”的訴訟,焦點都是同一個:AI在未授權的情況下訓練和輸出受版權保護的內容,是否構成侵權?
Sora2的方案,提供了一個新出口——將IP授權轉化為收益。如果這一設想得以實現,比如創作者生成一段“悟空大戰鋼鐵俠”的視頻,平臺自動追蹤使用的角色來源,將收益按照授權合約返還給對應版權方。這意味著,版權方既能坐收授權費,又能借助全球創作者的熱情維持IP熱度,流量的飛輪效應得以運轉。
這種收入模式可以參考 “YouTube式的版權分成機制”。YouTube 在視頻內容生態中建立了廣告收益共享體系,讓創作者、平臺與版權所有者之間形成三方共贏:創作者貢獻內容,平臺提供分發與變現基礎設施,而版權所有者在音樂、影像被二次使用時獲得收益。如果之后Sora2 的具體思路與之相似,相當于AI 視頻生成的過程可被記錄、分析與分配,角色、場景、配樂都能追蹤到具體的授權方。平臺或許會引入類似“版權識別模塊”的底層邏輯。
不過真正的挑戰在于——這套體系的 收益邏輯與監管邏輯是否能同步成熟。YouTube 的版權分成模式花了十多年才建立完善,經歷了無數糾紛與調整。Sora 要在 AI 生成的“黑箱”中引入更透明、更可追溯的機制挑戰會更甚。
OpenAI正在復制ChatGPT的增長曲線,只不過這次的戰場從文字轉向視頻。
(文章來源:藍鯨新聞,記者 武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