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AI營銷新鮮事)
就在假期尾聲,舊金山、云端、華爾街三地同步上演關鍵事件,共同昭示一個事實:AI智能體已不再是實驗室里的概念,而是正式登上商業舞臺——而營銷,成了它的第一個戰場。
三則看似獨立的新聞,共同勾勒出“基礎設施—算力—商業模式”的完整閉環。

OpenAI在DevDay大會上發布ChatGPT API與AgentKit工具生態,支持開發者用TypeScript構建交互應用,并推出應用目錄與商業化分成機制。
Google Cloud宣布自11月6日起,Vertex AI Agent Engine正式收費,標志著AI智能體服務從測試階段邁入商業化階段。
與此同時,因與OpenAI達成合作,AMD股價單日飆升24%,而英偉達則小幅下跌。
營銷行業還在討論“要不要用AI寫文案”之際,AI已經跑完了整場campaign——人類只需在終點簽字確認。
AI Agent商業化元年,正式拉開帷幕

上述三家企業的最新動作,看似獨立,實則緊密相連。OpenAI作為技術先鋒,其商業化動作為Agent生態奠定技術基礎;Google Cloud作為云服務巨頭,將Agent引擎推向收費階段,則標志著市場成熟度達到臨界點。
在OpenAI的開發者大會上,ChatGPT API以“AI版iOS框架”的姿態亮相,標志著AI應用開發正式從“問答工具”邁向“行動系統”。
開發者可基于該API構建完整應用,實現數據連接、行為觸發與界面渲染的全流程控制。
而AgentKit工具套件進一步將智能體開發門檻降至新低——通過可視化拖拽界面,8分鐘即可生成一個智能體。
全球領先的云服務商Salesforce已將AI智能體深度整合進Marketing Cloud平臺,實現營銷活動端到端的自動化。
Google的收費決策同樣釋放出強烈信號。當一家科技巨頭為AI服務定價,不僅意味著技術成熟度達到商用標準,更預示著市場教育階段基本結束。
從11月6日起,Vertex AI Agent Engine不再是“測試品”,而是企業數字化工具箱中的正式成員。
無獨有偶,Meta也在10月1日宣布一項重大政策更新:用戶與Meta AI聊天機器人的對話內容將被用于個性化廣告投放,該政策將于12月16日正式生效,影響范圍覆蓋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等平臺的超10億月活用戶。
清博智能在近期沙龍中指出,2025年我們正迎來AI Agent規模商用的元年。AI不再是錦上添花的工具,而是驅動品牌增長、重塑零售生態的核心生產力。
Agent與傳統AI工具的根本區別在于其自主決策與執行能力。實在智能科技CEO孫林君曾演示:輸入“招聘新媒體運營”指令后,系統能迅速篩選海量簡歷,精準鎖定候選人并主動發起溝通。
從AI輔助到“Agent主導”的轉型之路

為什么營銷成為AI技術落地的第一戰場?原因有三:首先,營銷領域每天產生海量數據,為AI運轉提供充足“燃料”;其次,營銷決策驗證周期極短,一次A/B測試可能只需5分鐘就能看到效果與投資回報;最后,預算支持靈活。據統計,2025年全球數字營銷預算中高達27%被劃為“實驗資金”,這為組建AI營銷軍團提供了土壤。
AI代理在營銷中的性價比優勢顯著。按Google Cloud的價格表計算:一條1000萬曝光的程序化投放,原本需要7×24小時人工盯盤,現在使用Vertex AI Agent Engine進行實時出價與創意動態組合,成本僅為480美元/天(含600億token)。更重要的是,這項投入從11月6日起可作為資本支出進行攤銷,這對財務部門極具吸引力,大大推動項目落地。
在AI Agent驅動下,營銷正從“人找流量”轉向“AI自主撮合”。
友盟+產品總監馮成蹊在AICon大會上剖析了這一轉變:傳統的“中心化撮合”模式已無法滿足媒體與廣告主對“精準”與“效率”的極致追求。AI Agent通過構建需求方Agent、供給方Agent與匹配中心,實現了流量的智能匹配與價值最大化。
在內容創作領域,AI展現出驚人生產力。微播易《2025年AI營銷新范式應用指南》顯示,AI能秒級產出240條多模態內容,1分鐘短視頻成本低至500元,大幅降低創意生產門檻。
在客服營銷場景中,四季沐歌與天潤融通的合作案例顯示,引入AI Agent后,智能客服攔截率超過80%,絕大部分常規咨詢可由Agent自主高效完成。
放眼全球市場。
知名B2B軟件公司HubSpot近期推出AI驅動的營銷智能體平臺,早期采用者包括超5000家企業客戶。實際數據顯示,這些企業平均實現40%的潛在客戶生成效率提升,營銷團隊得以將更多時間投入策略優化與創意工作。
當用戶與Meta AI討論登山活動時,系統會識別興趣點,推薦相關登山社團帖子、朋友分享的步道資料以及登山裝備廣告。這種對話式數據收集比傳統點擊行為更具價值,因為它能揭示用戶明確的購物意圖、旅行計劃或具體需求。
更具體來看,全球電商平臺Shopify為其商家提供的Shopify Sidekick智能體,能自動完成商品描述優化、個性化營銷郵件撰寫、廣告投放優化等任務。一家使用該服務的家居用品商家報告稱,三個月內廣告投放ROI提升2.8倍,客戶獲取成本降低45%。
AI Agent如何重構營銷全鏈路
AI Agent在營銷各環節的應用已從概念驗證走向規模化落地。在營銷洞察層面,AI驅動數據+情緒雙核運轉,將傳統的人口學統計升級為能夠實時分析用戶動態需求的“情感計算”。
AI能快速分析用戶一天前、一小時前甚至實時的需求,為品牌提供更精微、更動態的用戶畫像,大幅縮短概念測試周期,提高數據交付效率。
同樣,在內容創作領域,易創Flixor為某奶粉品牌提供AI產品視頻及電商素材的案例令人印象深刻。通過AI技術,批量、自動化地為大量SKU生成符合電商平臺規范的素材,包括賣點介紹、營銷活動海報等。
傳播路徑同樣被重構。在AI普惠工具的驅動下,每個人都可以生產優質內容,成為有影響力的個體。
尤其是近期爆炸性新聞,OpenAI正式推出視頻生成模型的重大升級——Sora2,以及一款與之同名的社交應用。Sora2是一個原生的視頻和音頻生成模型,與前一版本相比在物理上更準確、更逼真、更可控,并實現了同步生成音頻和對話的能力。
國內市場方面,抖快已將AI生圖完全大眾化,“本土Sora”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截至10月8日,根據公開數據顯示,抖音的“給豆包一張平平無奇的照片”,熱度超過1400萬。中信建投證券分析認為,中國互聯網公司有極強的從1到N的產品能力,無需擔心Sora對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產品的顛覆。
抖音電商素人創作者貢獻率飆升至71%,印證了擴散的趨勢。
從“執行者”到“教練”的角色蛻變

隨著AI智能體在營銷領域的廣泛應用,營銷人員的角色和職責也將發生根本性轉變。
全球營銷技術公司Adobe將這種轉變定義為從“手動執行”向“智能監督”階段的演進。在傳統階段,營銷人員需要親自操作各個營銷渠道;而在AI智能體時代,營銷人員則成為指導多個AI智能體協同工作的“指揮家”。
Salesforce AI產品總監Micheal Machado對此表達得更為直接:“在AI Agent時代,營銷專家的價值不再體現在執行重復任務的速度上,而是體現在對AI智能體的訓練和優化能力上。”
這也意味著,營銷人員需培養“AI協同創作”、“數據洞察”和“審美鑒賞”等關鍵能力。有數據顯示,未來,預計25%的職能將融入“AI增項能力”,企業應將AI使用深度納入考核體系,具體指標可包括:AI工具滲透率、流程改造程度、AI技能認證等。
商業變遷,總是這樣,看似平靜,實則奔涌向前,于無聲處完成著靜默的轟鳴。
1995 年,Banner 廣告誕生,營銷從“關系”進入“流量”;
2007 年,iPhone 誕生,營銷從“流量”進入“移動”;
2025 年 10 月 7 日,Agent 商業化按鈕按下,營銷從“人+工具”進入“Agent+人”。
這一次,企業營銷決策者需要回答的不再是“是否采用AI”,而是“如何快速構建AI Agent能力”以保持競爭力。因為在這場變革中,觀望者將錯過的不是一項技術,而是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