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網9月19日消息(報道:王佩)當車企們還在為“智能駕駛”誰能率先落地爭得面紅耳赤時,另一場更隱蔽的戰爭已經悄然打響——智能座艙,這個被用戶每天高頻接觸、卻常被低估的“第二空間”,正在成為汽車智能化的新戰場。 ?
斑馬智行首席技術官司羅參加了“聚合智能產業發展大會(2025)”,并接受了速途網等多家媒體的采訪,聊了聊他對這個賽道的觀察。

圖:斑馬智行首席技術官司羅
司羅表示,很多人覺得智能座艙就是個大號平板,但它的本質,其實是“移動的智能終端”——甚至比手機更先實現AI原生體驗。
智能座艙的“隱形戰場”:不是堆料,而是懂你
提到智能座艙,外界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大屏+多屏+語音助手”的組合拳。但司羅認為,這還停留在“功能機”階段。現在的座艙體驗,就像早期的智能手機——看似功能很多,但用起來還是得一層層點菜單,交互效率低,更談不上“主動智能”。
斑馬智行的思路很清晰:操作系統是底座,AI是靈魂,生態是血肉。他們不做那種「換個殼子就賣」的標準化方案,而是深入到底層技術——從自研操作系統到兼容安卓生態,從芯片適配(比如和高通、英偉達Orin的合作)到阿里生態的云端服務打通,目標只有一個:讓車機像「老朋友」一樣懂用戶的需求,而不是靠用戶自己摸索。
舉個例子:當你說“有點熱”,系統能自動調低空調溫度,甚至根據后排乘客的狀態微調風量;當孩子在后排問“有沒有動畫片”,車機能識別對話內容,直接推薦合適的影片。這種“無感交互”,才是智能座艙的終極形態。
具身智能的車載版本:汽車比機器人更早「覺醒」?
最近“具身智能”概念很火,但司羅的觀點很犀利:大家總把具身智能想象成機器人,但真正的載體可能是汽車。
在他看來,智能汽車本身就是一個移動的具身智能體——它有傳感器(攝像頭、麥克風)、有決策能力(芯片+算法)、還能與環境(道路、用戶)實時交互。
斑馬雖然主攻智能座艙,但通過操作系統為智能駕駛提供底層支撐,同時探索云-端融合,本質上是在更廣義的維度參與具身智能的構建。“無論是OS對應用的支撐,還是AI能力的延伸,我們都在為具身智能的落地鋪路。”司羅強調。
大模型的上車:從“被動應答”到“主動預判”
行業里常說“大模型上車是未來”,但司羅直言現狀尷尬:語音識別不準、交互僵化(必須嚴格按指令來)、依賴云端導致延遲和隱私風險**。而大模型+端側能力的結合,可能會徹底改變游戲規則。
未來的智能座艙會是什么樣?司羅描述了一個場景:當你坐進車里,系統通過你的表情、語氣甚至生理數據(比如心率),預判你今天心情不好,自動播放舒緩的音樂;或者根據你的通勤習慣,在堵車時主動切換路線,同時推送路況摘要——不是等你開口,而是提前解決問題。
真正的智能座艙應該有“眼力勁兒”——不用用戶說,就知道該做什么。
智能座艙的“iPhone時刻”,為何比手機更快?
業界總在討論:智能座艙的“iPhone時刻”(即顛覆性變革節點)什么時候來?司羅的判斷很樂觀:汽車可能比手機更早實現AI原生突破。
傳統手機的交互邏輯是“APP為中心”,數據割裂、操作繁瑣;而智能座艙的交互壁壘更低。通過自然語言或多模態交互(語音+視覺),能更快打破邊界。
他預測,當“無觸控、無APP”的操作頻率超過傳統中控屏時,變革就會發生。2-3年內可能看到明顯跡象,3-5年迎來爆發。
寫在最后
智能座艙的競爭,早已不是“誰屏幕更大”的蠻荒時代,而是操作系統、AI能力和生態深度的較量。斑馬智行的思路很明確:不做短期的“功能堆料”,而是通過技術底座和開放生態,讓車從“交通工具”變成“懂用戶的智能伙伴”。
正如司羅所說:未來的車,應該像一位老朋友——你還沒開口,它就知道你需要什么。 這場變革或許比我們想象的來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