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房縣土城鎮,晨曦微露,空氣中飄散著淡淡的糯米香。65歲的黃酒匠人王大爺掀開酒缸上的紅布,琥珀色的酒液泛著微光,這是他遵循古法釀造的第三十個年頭。“好酒啊,可咋就賣不出大山呢?”老人摩挲著酒壇上的紅繩,那是給孫子攢學費的期盼。這一幕,恰好被下鄉走訪的十堰聯通房縣分公司政企客戶經理祁凡看在眼里。
一壇黃酒里的牽掛
那天,祁凡剛完成應急平臺點位巡查,被集市轉角處“房縣黃酒”的木招牌吸引。老人攤位前門可羅雀,與酒壇里馥郁的香氣形成鮮明對比。“您這酒聞著真香!”祁凡蹲下身,聽老人講述釀酒世家的故事:祖傳的槐花酒曲,山泉水浸泡的糯米,三蒸三釀的古法工藝……可說到銷路,老人布滿老繭的手攥緊了衣角,“客人都靠街坊介紹,最遠只到過縣城。”

走訪中祁凡發現,全縣像王大爺這樣的釀酒戶有上萬家,年產量超萬噸,但80%的銷售半徑不超過50公里。“咱們的酒能放三年不壞,可鄉親們的盼頭等不了三年啊!”回公司的路上,祁凡的筆記本記滿了釀酒戶的痛點:品質難追溯、銷售靠人脈、品牌沒溢價……
給黃酒裝上“數字芯”
“要讓傳統工藝插上數字翅膀!”祁凡連夜擬訂方案,三天后帶著聯通技術團隊敲開了縣農業農村局的大門。他展示的“房縣黃酒產業數字化解決方案”讓相關負責人眼前一亮:從糯米種植的土壤監測傳感器,到發酵車間的溫濕度物聯網設備,再到“一壇一碼”的區塊鏈溯源系統,聯通的數字技術能貫穿全產業鏈。
為采集釀酒關鍵數據,祁凡跟著老師傅們凌晨三點起床“觀曲花”,在蒸汽繚繞的灶臺邊記錄火候參數。有次為驗證發酵溫度對酒精度的影響,他連續一周住在合作社,被鄉親們笑稱“泡在酒缸里的聯通人”。
2023年春天,“房縣黃酒云平臺”正式上線。通過聯通5G+物聯網技術,消費者掃碼就能看到酒壇的“數字一生”:糯米來自哪塊生態田、酒曲采自哪棵古槐、哪位師傅掌的缸。釀酒戶張嬸的手機不時叮咚作響:“廣東客商訂了200壇!說就認準咱這帶‘身份證’的黃酒!”
直播間飄出“幸福味”
“好酒也怕巷子深。”祁凡又琢磨起新點子。他聯合縣融媒體中心舉辦“黃酒數字營銷訓練營”,手把手教農戶直播。第一次面對鏡頭時,王大爺緊張得把“酒體醇厚”說成了“酒厚體醇”,祁凡立即化身場控:“咱們王爺爺這是用方言說‘酒要厚道’!”逗得直播間觀眾紛紛下單支持。
如今走進土城鎮,隨處可見這樣的場景:灶臺邊架著手機支架,老師傅們邊攪動酒醅邊和網友互動;包裝車間里,90后返鄉青年用AR技術展示古法釀造工藝;物流車上,“聯通數村通”電子面單實時更新運輸軌跡。最讓祁凡感動的是,去年重陽節,王大爺在直播間賣出300壇“孝親酒”,收到貨款那天,老人特意換上走親戚才舍得穿的新衣服,給祁凡送來一壇“謝師酒”。
酒香里的鄉村振興答卷
截至2025年6月,房縣黃酒產業數字化項目已帶動全縣建成標準化酒坊427家,線上銷售額突破1.2億元,幫助農戶平均增收40%。在房縣“數字鄉村”建設推進會上,祁凡分享的“三個一”經驗引發熱議:一個云平臺打通產業鏈,一套數字工具賦能小農戶,一顆真心聯結城鄉。被縣委縣政府授予 “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示范縣先進個人” 稱號。
“其實我們只是做了‘翻譯者’”。祁凡常說,“把農戶的需求翻譯成技術語言,把聯通的能力翻譯成鄉親們聽得懂的話。”如今走進房縣的釀酒作坊,墻上總能看到他的電話號碼,農戶們說:“有困難就找‘酒香書記’!”——這是鄉親們給祁凡起的昵稱,比任何榮譽都珍貴。
夕陽西下,祁凡又來到王大爺家回訪。院子里,老人正用新買的智能手機和孫子視頻:“爺爺的酒賣到上海啦!你好好念書,咱家這手藝斷不了!”屋檐下,中國聯通“數字鄉村”示范點的牌匾映著晚霞,與酒缸上的紅綢一樣鮮艷。這抹“聯通紅”,正化作鄉村振興路上最溫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