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追趕潛能加新興的數字技術和綠色技術,仍可支持我國經濟持續5-10年的中速增長期”。12月2日,由聯辦集團、和訊、巨浪視線聯合主辦的“尋找中國經濟的信心之源:財經中國2023年會暨第21屆財經風云榜”在北京舉行,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大會演講中表達了上述觀點。
劉世錦在《穩增長促轉型:潛能、挑戰和結構性改革》演講中指出,中國經濟仍處在高速到中速或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現階段經濟結構出現了一些新變化、新特征。
需求端方面,重要耐用消費品、房地產、基建等相繼出現歷史需求峰值,進入減速期,以吃穿和其他日常基本消費為主的生存型消費趨于穩定,消費增長更多由社保、醫療衛生、教育、文化體育娛樂、金融服務、交通通訊等發展型消費拉動。基本公共服務不到位,會直接影響發展型消費的擴大。劉世錦指出,近3億農民工、近2億外出進城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欠賬更為突出。因此擴大消費要找準痛點。
供給端方面,受需求減速影響,傳統產業進入下行通道,房地產等主導產業下降過快、幅度過深、時間相當長,引發全局性沖擊。劉世錦認為,這一時期傳統產業的“軟著陸”對穩增長至關重要。同時通過一批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升級和新產業發展進行對沖、更替和升級。另一方面,企業家預期不穩、信心不足制約了產業穩定增長和轉型升級,部分領域創新動能下降、進度放緩。
資產負債端方面,在需求和供給雙重沖擊下,政府、企業和個人資產負債表都經歷著數量擴張型向效率導向型的轉換。這種轉換是被動和危機倒逼性的。部分行業需求過度透支后的增速可能出現斷崖式下跌。在不少領域仍在提杠桿,只是“借新還舊”,缺少現金流,出現某種意義上的龐氏結構,到了某個時點將無法維持運轉,甚至出現信用崩塌。針對最近討論的“資產負債表衰退”,劉世錦認為衰退只是陷入困境或者危機出現后的階段性現象,本質上是經濟增速轉向后資產負債結構的相應的轉換。他認為這個轉換并不容易,從日本的經驗來講,可能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
在需求端、供給端和資產負債端發生了新變化的背景下,劉世錦認為傳統追趕潛能加新興的數字技術和綠色技術,仍可支持我國經濟持續5-10年的中速增長期。劉世錦詳細分析了兩大新的增長潛能。第一是橫向需求空間,使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水平逐步接近中高收入群體。他舉例,中國現在還有5億人沒用上馬桶,10億人沒有坐過飛機。只要讓5億人中的3億用上馬桶,10億人中的5億坐上飛機,即使產業不升級,以現有的產能就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從這個視角上看共同富裕是個經濟問題。第二是縱向升級動能,提升產業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拓展經濟的上行空間。在這個過程中,數字技術和綠色轉型將會為縱向升級全面賦能。
劉世錦指出,當前的挑戰在于怎么能發掘出這些增長動能。他認為結構性改革比宏觀政策更為重要,需要啟動“短期穩增長、中長期增強發展動能的新一輪結構性改革”。
需求側結構性改革方面,以進城農村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首先更大力度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可采取負面清單辦法,全國除為數不多的特定地區外,全面放開戶籍限制,取消城鄉居民身份差別。同時,實施為期3年的以近2億進城農民工為重點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攻堅計劃。實施進城農村人口基本保障住房建設工程。劉世錦說,“現在一些城市住房不是賣不出去嗎?政府可以收購,作為進城農民工的基本保障性住房”。第三,率先在城市群、都市圈的城鄉結合部,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與國有土地同權同價,允許農民宅基地向集體組織之外轉讓、抵押、擔保等。為了解決后顧之憂,建議所獲收入優先為相關人員完善社保,包括保障性住房,形成比原有土地保障更可靠、更有效率的現代化保障體系。
供給側改革方面,要以認可、保護、弘揚企業家才能為重點。劉世錦指出,要把資本家與企業家分開。因為企業家才能是高于資本的一種更為稀缺的資源,不能混為一談。
做好以上需求側和供給側改革,要重視和抓好“兩個關鍵少數+一個關鍵多數”。“兩個關鍵少數”即企業家和地方主要領導者,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兩臺發動機,“一個關鍵多數”即進城農民工,這是我國經濟轉型的主體人群。
劉世錦最后強調,新時期改革仍然要摸著石頭過河,因為不同時期要解決不同的問題,要過不同的河流。當下中國經濟的信心之源來源于頂層設計和基層實踐相結合。他指出,國家頂層設計在指方向、劃底線的前提下,要重提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干預,把市場化法治化治理與鼓勵地方基層積極性創造性有機結合,允許試錯探索,為增長潛能的充分涌流創造條件。
贊 (0)
專家學者齊聚和訊財經2023年會 尋找中國經濟信心之源
上一篇
2023年12月5日 11:41
滿分折疊屏手機 三星Galaxy Z Fold5演繹遙遙領先的革新體驗
下一篇
2023年12月5日 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