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速途網(sootoo123)原創
作者 / 歐拉拉
“省油錢”從不是新能源汽車存在的唯一理由!在關于它那些最初的設想里,“智能化”時常讓一幅幅圖景“躍然紙上”。如今,當AI時代來臨,“水深火熱”的汽車賽道會出現何種“技術魔法”,魔法賦能后,車企又能否駛向未來的星辰大?!?/u>
Faraday Future官微
日前,全球共享智能電動出行生態系統公司 Faraday Future公開宣布:將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AI”)產品組,并將集成到公司的旗艦車型FF 91中。
據悉,FF將其人工智能技術與ChatGPT、GPT-4等高級模型以及OpenAI和等公司的其他模型進行整合,推出FF的生成式 AI 產品組。同時,FF也將是首家在汽車中集成和展示生成式AI能力的汽車制造商。
只是,雖然新能源汽車+AI的CP組合令大眾耳目一新,但未必能拓寬新能源汽車賽道。
AI上汽車:從差異化標簽到深入產業鏈
事實上,人工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的“故事起點”,還要從近年來該賽道爆發式的增長說起。
圖源:比亞迪官微
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再創新高。汽車行業大盤微增的同時,新能源汽車表現出逆市上揚的強勁態勢,全年銷量超350萬輛,市場占有率達到13.14%。
在此背景下,本就手握政策導向及消費升級優勢的新能源汽車賽道競爭愈加火熱。除了以吉利、長安、北汽等為主的傳統車企,還催生了“蔚小理”在內的一眾造車新勢力。這些“新勢力”比傳統車企更加會“玩”,依托于新型社交媒介打造了諸多清晰地標簽,這其中:“用戶共創(蔚來)”、“自動駕駛(小鵬)”、“家庭(理想)”等都讓人眼前一亮。
GTM2022全球科技出行峰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陳山枝曾表示,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的競爭中已經贏得上半場的先機,智能網聯汽車是未來汽車產業決勝下半場競爭的關鍵。
抱著智能化已成“下半場”競爭關鍵的共識,整個汽車賽道開始“整體布局”。于是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相繼看到了:“自動泊車、智能語音、智慧座艙”……誕生。
公開資料顯示:得益于國家前瞻性布局和企業的集體精進,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全球已處于領跑陣營,智能化研發與應用也走在世界前列。
同時,速途網發現,隨著人工智能聲量的逐漸提高,新能源汽車不再簡單地拘泥于“買方市場”智能化標簽的展示,開始真正地向“AI制造”過渡。如本文開頭所介紹的Faraday Future外,智己汽車也在前不久的上海車展上,聯手通義千問、斑馬智行和 Momenta 推出 “AI4M 智能戰略 “,拉開了AI變革智能出行序幕。
當然,相比于智能化制造漫長的投入期,AI還在雛形階段為品牌貢獻著價值,且效率更高,也更有利于汽車品牌知名度的提升。
《中國產業元宇宙趨勢研究報告(2023)》中指出:2023年初,伴隨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引發行業廣泛關注,基于深度學習模型,其創造力和靈活性,可滿足不同場景和需求的內容生成,提高內容生產和傳播的效率和質量,在降低成本和難度的同時,還可以拓展人類認知和想象的邊界,激發新的創意和價值。
速途網發現,寶馬近期公開透露其工程師現在正在使用Monolith進行車輛開發。更準確地說,寶馬的 AI 工程師使用 AI 來準確預測汽車在空氣動力學方面的性能,而無需構建物理原型。更重要的是,BMW的碰撞測試工程團隊還成功地應用Monolith來預測碰撞過程中乘客脛骨所受的力,而無需在開發過程的早期進行物理測試。
圖源:寶馬官微
無獨有偶,雷諾設計總監Gilles Vidal也曾公開評價AI為:“一種額外的工具,可以幫助你挖掘和發現新的想法和可能性。”
此外,設計咨詢公司Konzepthaus顯示:參與汽車設計的許多利益相關者都看好人工智能的作用。超過 77% 的受訪者表示,人工智能將影響設計部門的工作,主要是在流程優化方面,還有設計內容方面。
而將視線拉回國內:2022年9月27日,小馬智行與上汽集團人工智能實驗室(上汽AI LAB)開啟合作,共同探索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及無人車運營服務落地等前沿領域。目前,雙方已聯合打造基于上汽Marvel-R車型的全無人自動駕駛概念車,并在活動中為賓客提供無人接駁服務。不過,雖然二者以人工智能拓寬了產品思路,但消費者是否買賬,仍屬未知。同時,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該款產品的人工智能設計短時間內仍以“噱頭”的形式存在。
AI并非車企之“根本”,關鍵技術亟待突破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基建、新經濟的不斷推進,AI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化,我國人工智能行業市場規模也在持續增長。目前,中國不僅成為世界上人工智能領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還在全面進入應用層的探索與實踐,讓AI在千行百業中逐步落地生根。
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到2680億元,預計2023年全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3200億元,同比增長33.8%。
圖源:比亞迪官微
將目光聚焦至汽車賽道中,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上,我們還存在關鍵核心技術被“卡脖子”、支撐能力有待提升、融合發展不夠等問題。當前,“缺芯少魂”仍然困擾中國汽車企業在智能網聯化方面的向上突破。在車規級芯片、自主可控開源開放的操作系統上,我國仍然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不小差距。具體到整車企業,大部分在賠本賺吆喝、“增量不掙錢”現象比較突出。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在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用戶選購因素分析中,68.7%消費者的選購因素是汽車安全性,67.1%消費者的選購因素是充電所需時間,61.9%消費者的選購因素是最大續航里程,50.1%消費者的選購因素是新能源汽車價格,41.1%消費者的選購因素是國家補貼。也就是說,智能化目前并非制約新能源汽車銷量的主要因素。
速途網認為,AI短時間內或許只能在特定的領域應用發展,距離汽車完全智能制造仍道阻且長。同時,關于AI技術與產業創新之間關系的討論,如果僅僅局限在對傳統“制造”工作的取代性強弱多少,是過于狹隘的。畢竟,AI技術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內涵的拓展,概念的應用落地與全新技術的共存才是更有意義的內容。
當然,進一步延伸后,汽車與人工智能的融合也可能會走向兩個極端,一個單純地強調工具屬性,只是個具備“統一模式、樣式、功能”的移動盒子,一個全方面的依靠人工智能技術結合冰冷的數據(交通數據、車輛本身安全系數)賦予生產者無限“創造自由”,力求更大的突破。而無論AI扮演者何種角色,車企都應該時刻謹記:質量乃根,AI只能助力而并非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