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迎來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時刻——迭代的技術正在重塑各行各業,并為成之開辟新的疆域。從ChatGPT到GPT-4,人工智能作圖、寫文章能力被廣泛熱議,這意味著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經逐步走向穩定可用。
不斷突破“天花板”的人工智能技術為文本生成、藝術創作、產品設計等領域帶來了全新而廣闊的想象空間。以此為契機,人工智能技術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融合也會越來越深入,并成為未來社會經濟轉型的新引擎。于此同時,隨之出現一些聲音不應該被忽略——人工智能技術進入產業會帶來什么影響?人工智能進入產業是否會導致人類失業?
技術與產業發展的雙向奔赴
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應用與其說是趨勢,不如說是定局。在“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工業4.0”大背景之下,人工智能將有利于推動產業研發、生產、運營、營銷和管理。
對于傳統產業來說,市場需求已經發生變化,傳統規模化的制造無法迎合市場個性化的需求。信息技術的不斷升級重構了原有的商業模式,傳統產業運行的基本邏輯面臨著挑戰。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傳統產業不可避免地出現增長放緩、過度競爭的局面。與此同時,隨著全球經濟放緩,我國面臨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因此,傳統產業迫切需要探尋新的增長機會和發展模式。
而對于新興產業來說,占據紅利意味著增勢喜人,但是如何延續高增長的態勢是當下和未來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也正在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在感知、分析、決策層面發展日漸成熟后,生成層面也迎來了突破,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產業提供創新發展的新方向。
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技術在產業落地恰逢其時,或者說人工智能與產業發展是一場雙向奔赴。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為產業帶來了驅動和競爭力。以游戲產業為例。人工智能應用于游戲可以提高用戶體驗和規范程度。可以看到,目前已經有游戲廠商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拓展”模式的幫助下,精準定位違規游戲行為;也有廠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探索人臉識別驗證功能,實現未成年人的辨認和保護。
于此同時,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游戲產業的生產效率并節省開發成本。這一點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實現突破后變得尤為明顯。在各行各業都在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這種應用可以為游戲在全國甚至世界市場上提供強勁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產業的應用也將推動人工智能走向下一個發展階段。依然以游戲產業為例。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姚志偉和廣東財經大學智慧法治中心研究人員李卓霖表示,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游戲產業,一方面可以使新技術在實踐中得到測試和優化,比如當前已經在游戲中應用的加強人機交互體驗的各項人工智能技術。另一方面,可以為這些技術更廣泛地被應用于其他產業積累經驗和摸索更好的融合路徑。
“在實踐中測試和優化人工智能技術,從而更好地將人工智能技術擴大到其他產業的應用,無疑會對國家人工智能戰略發展起到助力作用。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在游戲產業應用的成功經驗將會激勵國內科技企業加大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推動國家人工智能技術向前發展。”姚志偉和李卓霖表示。
落地產業的人工智能會帶來失業嗎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橫空出世難免引起人們的不安。在大眾看來,人工智能發展至今,已經不限于取代流水線工作中的部分環節,還正在向內容相關的崗位蔓延——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經可以畫圖、寫作、敲代碼,那么它替代人類的工作嗎?
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或是:既能,也不能。從短期來看,現階段的人工智能技術還不是萬能的,還無法達到取代人類工作的階段。
在姚志偉和李卓霖看來,當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根據其自身積累的數據庫對用戶的輸入信息作出具有一定差異性的應答輸出,但是這種創造性并不屬于真正意義上與人腦相同的創新。簡言之,人工智能本質上是在其自身數據庫內,通過一定的深度學習算法對既有信息進行檢索、重組并生成內容。
以人工智能繪畫為例,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謝澍認為:“公眾和畫師應當理性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并接受人工智能畫作應用在游戲、影視等領域,而非單純抵制。實際上,人工智能作畫對于高強度的重復作畫有著增效之輔助作用,但對于創意設計,其效果并不穩定,因而至少在創造力輸出方面,畫師至少在一段時間內仍可能是行業的主導力量。”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是為了減少機械重復勞動,輔助人類集中精力完成更富有創造性的工作,而不是為了最終完全取代人類的工作崗位。”姚志偉和李卓霖表示。從這個層面來看,目前,人工智能與人類是一種協同合作的關系,而不是競爭對抗的關系。
但是,如果將時間線拉長,人工智能適用于重復性勞動已經成為必然,與之相關的職業受到影響無法避免。然而,相應的,人工智能的發展同樣可以催生更多的新興行業。例如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作畫能力,內容、版權審核可能會成為新的工作崗位;基于生成的圖像,衍生IP開發同樣可能成為新的工作需求。
人工智能的產生自然不是為了讓人們失業,而是為了讓人們的生活更有質量。就像過往的幾次科技革命一樣,新興技術應用于產業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一些摩擦,但最終都可以和人類的工作生活“和諧相處”。
對此,姚志偉和李卓霖認為,一方面應當調整對待人工智能技術的態度,將其視作可靠的合作伙伴而非敵對的競爭對手;另一方面,應當積極學習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方法,努力適應與人工智能技術協作共同完成工作的全新模式。“在未來,駕馭人工智能技術的能力應當會成為個人的職場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