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主打“服務”的海底撈,主動對顧客說出了“不”……
日前,微博話題#海底撈禁止自帶菜#空降微博熱搜,短時間引發了全網熱議。
微博評論區內,不少網友紛紛就此事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本來就不應該自帶食材啊,人家是餐廳要做生意的;然而禁止自帶是違法行為,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其實,也是為了避免你自己帶了菜萬一吃了有問題,責任也不好說。而且人家開個店,有些網紅去教大家白嫖,這個結局也是意料之中”……截至發稿,該話題共獲得了103.9萬閱讀量。
談及這一調整,海底撈解釋稱,主要是出于食材管理和用餐安全的考慮,海底撈是可以自帶酒水、飲品的,但出于食材管理和用餐安全考慮,海底撈是謝絕自帶食材的,且一直不提倡自帶食材。
那么,是什么讓一向以“服務好”著稱的海底撈,不再允許顧客自帶食材了呢?通過瀏覽企查查網站中海底撈的處罰數據及最新公布財報,我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海底撈難以掌控食安問題

事實上,早在2017年12月,海底撈臺灣地區的門店曾就允許顧客自帶食材做過主動宣傳。“臺灣各店全面放開大家帶著自己喜歡的‘食材’來‘加好料’”。該條微博這樣寫道。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該服務上線僅兩個月左右便被“喊停”。而喊停的原因,彼時的海底撈臺灣則解釋稱,“顧客自帶食材的種類和數量之多,已經大大超出了我們對食品安全的可控范圍”。
食安問題有多難控呢?速途網在查閱企查查網站后發現:近年來,海底撈曾多卷入多起食品安全風波。企查查顯示,海底撈旗下的上海撈派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曾涉及多起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
而在社交平臺上,關于海底撈食安問題的“討伐”也數見不鮮。
2020年7月12日,有消費者發文稱:其在海底撈門店就餐期間,從其提供的烏雞卷中吃出了硬質塑料片;5天后,一位寧波網友稱,他與朋友于7月11日晚上在寧波銀泰城海底撈門店就餐,吃了該店的牛肉丸后,三人均出現腹瀉現象,并提供就醫報告;當月19日,一位網友投訴稱:其在海底撈火鍋沈陽印象城店吃出螞蟻。
而在海底撈的官方微博,速途網看到,至今不少網友們對海底撈目前的產品質量和服務問題表示失望。
因此,在速途網看來,在海底撈自身食安問題都未能規避的情況下,接受顧客自帶食材無疑為海底撈食品質量的把控增添更大的難度。而選擇叫停自帶菜品服務或許是出于規避食安問題風險的考慮。
海底撈業績的雙跌難題

食品安全問題之外,海底撈的業績承壓或許也是其提出自帶菜品的重要原因。
據海底撈此前披露的2022年中報顯示:去年上半年,海底撈收入167.64億元,相比2021年同期取得的200.94億元下降約16.57%。凈虧損2.67億元,較上年同期凈利潤的9651萬元下降明顯。
對于去年上半年的虧損,海底撈方面解釋:營收下降的原因主要是2022年3月至5月新冠疫情導致中國大陸地區若干餐廳停止營業或暫停堂食服務,以及因“啄木鳥計劃”餐廳數目較同期減少。
與此同時,海底撈的客單價及翻臺率也相繼走低。
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不僅大陸餐廳的客單價由2021年的104.3元降至103.5元,就連大陸以外的客單價也由原有的189.5元降低至107.3元。
翻臺率方面,去年上半年,海底撈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城市的翻臺率分別為3.0次/天、3.0次/天、2.8次/天,而2021年同期分別為3.0次/天、3.1次/天、2.9次/天。也就是說,中國大陸內的餐廳翻臺率無一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此前海底撈并未就自帶菜品一事進行明令禁止,因此不少如小紅書一類的社交平臺上相繼出現“2人吃海底撈不過百”、“教你吃垮海底撈”等多條帖子。而這,也在無形之中拉低了海底撈原有的客單價。
營收下滑、由盈轉虧的巨大壓力之下,海底撈勢必要想盡“各種辦法”增加利潤。
寫在最后
目前,火鍋賽道仍屬紅海一片。
有公開數據顯示,2021—2022年5月,火鍋新開店數約26.9萬家,關店數約26.5萬家。關店速度與開店速度基本相持平。這組數據也說明,火鍋市場早已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優勝劣汰加速。
行業內,除了呷哺呷哺、巴奴等火鍋品牌外,一些明星自創的“網紅品牌”也相繼涌現。
火鍋賽道火熱之外,“小火鍋”賽道正受到了周邊眾多對手的“追捧”。
目前,除了巴奴入局小火鍋,開出首家門店“桃娘下飯小火鍋”外,吉野家、老鄉雞、和府撈面等快餐品牌也均有小火鍋系列菜品。
各種各樣對火鍋場景的“詮釋”為火鍋賽道帶來了新鮮感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競爭的加劇。而海底撈禁止顧客自帶食材之后,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業的利潤空間,但相較廣大的消費者群體而言,特別夸張的“低消費者”仍占少數。因此,對于海底撈來說,想要徹底擺脫如今的困境、恢復高增長的態勢,僅靠禁止顧客自帶食材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