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態化疫情防控進入第三年,中國醫生的工作和生活狀態都發生了哪些變化?10月24日,丁香園發布《2022中國醫生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基于對6897名真實醫生樣本的調研洞察,力求還原中國醫生在信息獲取、線上行為、醫眾互動等方面的態度變化與行為趨勢。
報告發現,與去年相比,醫生對于提高自身影響力仍有需求,且對學術內容輸出熱情高漲。醫生通過線上渠道主動學習的滲透率與頻率均在提升,67%的醫生觀看了更多的線上課程與學術會議。同時,由于疫情導致醫生工作增加,擠壓了醫生的線上問診投入時間,互聯網問診滲透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線上學習“高溫”不降 指南和疾病類內容檢索量顯著攀升
根據丁香園連續三年的調研觀察,中國醫生始終保持高度的自我提升意愿,線上學習已成為一種重要習慣。過去一年中,醫生線上主動學習的滲透率與頻率均有顯著提升,67%的醫生相比去年觀看了更多的線上課程與學術會議。

報告顯示,醫生的線上行為以“主動學習”為主,共占據了37%的整體線上行為時間。從細分行為來看,獲取碎片化信息、學習學術知識及線上同行溝通交流是醫生最主要的三大線上行為。

學習渠道方面,作為近年來興起的信息渠道,微信視頻號也展現出強勁勢頭。在主動學習時,41%的醫生會選擇使用微信視頻號來觀看線上課程和參與學術會議,僅次于醫學類APP(90%),位列第二。

此外,輔助診療工具中,臨床診療類信息查詢功能使用率最高,藥物用法用量、指南和疾病診療方案是輔助診療工具最常被醫生查詢的模塊。不同職級的醫生對于通過輔助診療工具來查詢藥物相關信息的需求均處在頻次高位。

根據“用藥助手”數據顯示,通過使用工具查詢檢索來進行學習時,醫生對藥品、指南和疾病類內容的檢索量分列前三。同時,指南和疾病類內容的需求有所攀升,內容搜索量與去年相比顯著增加,且保持著最高的搜索總頻次數。2021年5月丁香園上線專業醫學指南后,進一步充實了指南庫,驅動了醫生對于指南搜索量的增長。

互聯網問診滲透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作為目前最成熟的互聯網醫療服務之一,在線問診一直是醫生參與線上醫療行為的主要方式,也最能反映出醫生開展線上行為的冷熱。
報告指出,互聯網問診的參與率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間:由于空余時間難以確定、及時回復要求高、在準確診療上具有一定局限性以及擔心法律風險等因素,一半的醫生至今尚未開展過線上問診服務,而11%的醫生則在今年選擇了停止線上問診。同時,當前線上問診的定位更多是以初步咨詢或了解疾病情況為主。

另一方面,近兩成醫生的線上問診量相比去年持平或有所增加,更有8%的醫生在過去一年加入了線上問診的隊伍。其中,一線城市、三甲醫院、高級職稱的醫生線上問診的滲透率更高。
學術內容輸出熱情高漲 四成醫生開展過大眾科普
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但醫生的線上行為活躍度仍有明顯提升,對于通過主動輸出以提升自身影響力的訴求仍然普遍存在。
相比去年,醫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學術內容輸出,今年的線上授課參與度明顯提升。醫生線上講座授課的比例從去年的42%上升為66%,約三分之二的醫生參與過線上授課,各類醫生的滲透率均有提升。

與此同時,更多的醫生開始開展大眾科普并且小有成就。40%的醫生都開展過大眾科普,但仍有超過一半的醫生尚未開展。其中,時間因素和創作難度仍然是阻礙醫生參與科普的首要因素。

據悉,丁香園《中國醫生洞察報告》自2015年發布以來,至今已連續發布10年,是行業內最具影響力的醫生人群洞察報告之一。若想要獲取《2022中國醫生洞察報告》完整版報告,了解更多的中國醫生數字化行為與態度,可訪問“大麥茶”官方微信公眾號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