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口上”的比亞迪,能襯得起市場預期嗎?
全年營收2161.42億元,凈利潤僅為30.45億元。高營收之下的低利潤,對于比亞迪而言,確實是一件應該深思的事情。
2022年3月29日,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2021年全年財務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比亞迪實現營業收入2161.42億元,同比增長38.0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0.45億元,同比下降28.08%;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654.67億元,同比增長44.22%;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05元。綜合各方信息來看,比亞迪2021年凈利潤下滑,一部分原因是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公司的防疫產品業務急速收縮;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等價格的暴漲,公司也遭遇了空前的成本壓力。

目前來看,業內關于比亞迪的前景呈現著兩極分化的態度。一方面,有觀點認為比亞迪“順風順水”的日子即將結束。畢竟,僅靠高銷量,無法解決其盈利困難的根本問題;另一方面,有觀點認為,眼下的凈利潤不能成為衡量的唯一指標,比亞迪具備未來持續賺錢的能力才是關鍵。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比亞迪賺錢困難呢?比亞迪還有未來嗎?結合比亞迪2021年財報,我們試圖找到答案。
成本居高不下
比亞迪盈利能力弱
速途網在查閱其2021年財報后發現,“增收不增利”對比亞迪來說堪比“頑疾”。
財報顯示,2021年比亞迪Q1營收為409.9億元,扣非凈利潤虧損8165萬元;Q2營收498.9億元,扣非凈利潤4.5億元;Q3營收543億元,扣非凈利潤5.18億元;Q4營收為709.5億元,扣非凈利潤3.18億元。也就是說,比亞迪去年第四季度收入環比增長30.65%的同時,凈利潤卻環比下降了52.58%。

此外,2021年公司整體毛利率為13.03%,同比下滑6.36個百分點,毛利率創近14年新低;其中,手機部件及組裝等毛利率為7.57%,同比下降3.62個百分點;汽車及相關產品毛利率為17.39%,同比下降7.81個百分點。兩大核心業務產品毛利率均為近14年最低。
繼續追溯,從財報公布的數據看,營業成本、銷售費用及管理費用的增加,也成為了比亞迪“頑疾”的“病因”。
2021年財報數據中顯示,去年比亞迪營業成本為1879.98億元,相較于2020年1262.51億元營業成本,同比增長48.90%。其中,汽車及相關產品成本同比上漲47.90%;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成本同比上漲49.86%;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成本增加50.30%。對此,比亞迪解釋為“公司生產所需主要原材料包括鋼材、塑膠及其他金屬原材料,如鋰、鈷等,原材料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主營業務的生產成本,進而對經營業績產生一定影響。”。

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有數據顯示,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從年初3.5-4萬元/噸,上漲到當前的6-6.5萬元/噸,三元523動力單晶材料的價格由11-13萬元/噸上漲到18-20萬元/噸;人造石墨負極由3.2-4.5萬元/噸上漲到4.0-6.0萬元/噸;電解液由3.5-5萬元/噸上漲到當前的9-11萬元/噸。
費用方面,由于職工薪酬及售后服務費增加,比亞迪的銷售費用同比上升20.30%;管理費用因職工薪酬增加同比上升32.13%;研發費用與去年基本持平;財務費用利息支出減少而同比下降52.51%。當期費用增長速度超過營收增幅。
原料漲價,費用承壓后,比亞迪于今年1月宣布了新能源汽車漲價1000~7000元不等。然而僅僅不到兩個月時間,比亞迪又于3月15日發布了價格調整的信息,宣布王朝網和海洋網相關新能源車官方指導價上調3000~6000元不等。
由此,我們也可以認為比亞迪正在試著通過產品漲價對成本壓力進行轉移,從而縮小營業總成本的擴大幅度。
車輛擴產成本承壓
盈利依賴補貼
除了成本擴大,比亞迪在汽車及相關業務上的弊端也使得其凈利潤進一步下降。
財報顯示,目前的比亞迪擁有汽車業務、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業務三大業務板塊,分別在2021年貢獻了1124.89億元、864.54億元及164.71億元,占公司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約52%、40%和8%。也就是說,比亞迪超過半數的收入由汽車及相關業務貢獻。
年報顯示,2021年比亞迪乘用車累計銷量達73萬輛,全年同比大漲75.4%。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占總銷量比重超80%,達到593745輛;EV(純電動)車型和DM(混動)車型的累計銷量分別達320810輛和272935輛,同比分別增長144.9%、467.6%。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達17.1%,年內增長近8%。
不過,劇增的訂單也令比亞迪產能壓力增大,比亞迪也因提車周期長問題遭到不少消費者投訴。數據顯示,目前比亞迪仍有在手訂單16萬輛未進行生產。雖然比亞迪表示將加緊排產,以最快的速度生產車輛滿足市場需求,但除了已經投產的深圳、西安、長沙外,常州等地的工廠最快也要在今年年底投產。
除了已經顯現的弊端外,比亞迪對政府補貼依賴過大的隱憂也在財報中有所體現。
數據顯示,2021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補貼收入合計為58.67億元,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為22.63億元。也就是說,扣除政府補貼后,公司去年實際盈利僅7.82億元。再往前追溯,2018年-2020年,比亞迪分別獲得政府補貼20.73億元、14.84億元和16.78億元,公司當期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7.80億元、16.15億元及42.34億元。也就是說,近年來比亞迪對政府補貼依賴較大。

不過,根據現行政策,2022年將是實施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最后一年。一旦政府補貼結束,比亞迪來自政府補貼方面的收入將瞬間歸零,其盈利能力也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
現今,比亞迪仍處于全新轉型新能源的高發期,燃油銷售每月也在逐月遞減。在前不久舉行的2022年電動汽車百人會上,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表示:預計 22 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可達 35%,且比亞迪在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大約在110-120萬輛之間,其中純電動車型為60萬輛,插電式混動車型預期目標為50-60萬輛。只是,現今處在增收不增利怪圈中的比亞迪真的能達到這個目標嗎?我想,這依舊是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