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網12月10日訊(報道:喬志斌)2021年,不僅是亞馬遜云科技成立15周年的日子,同時也是re:Invent全球大會正式迎來十周年的日子。然而,云科技賽道雖然經歷了15年的發展,但仍然呈現出了蓬勃的活力。
在今年的re:Invent大會上,亞馬遜云科技發布了涵蓋計算、、5G、無服務器數據分析、大機遷移、機器學習等方向的多項新服務和功能。同時綜觀2021 re:Invent的新技術和產品發布,re:Invent大會已然成為業界發展的風向標。
在12月8日的國內媒體溝通會上,亞馬遜云科技大中華區產品部總經理顧凡以及其團隊中各個領域的專家,將這次的re:Invent大會總結了五個風向標。
風向標1:重構云計算底座,自研芯片再升級
顧凡表示,因為客戶對于追求云上的性價比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同時未來在云上的新型工作負載對于計算創新的要求也是無止境的,因此,Amazon EC2的創新也是沒有止境的。在今年re:Invent上,亞馬遜云科技重磅推出了三項自研底層技術。
首先是亞馬遜云科技新推出自研通用計算處理器。亞馬遜云科技宣布新一代基于Arm的自研CPU處理器Amazon Graviton3。這是亞馬遜云科技自研設計的第三顆CPU處理器,并宣布推出基于這一款新芯片的第一個實列Amazon EC2 C7g,與Amazon Graviton2處理器支持的當前一代C6g實例相比,計算密集型工作負載性能提高多達25%。在相同性能下,與同類型Amazon EC2實例對比,可節省高達60%的能源消耗。
然后是新推出了自研機器學習訓練芯片。在今年的re:Invent大會上,基于Trainium的實例被首次提供。由Amazon Trainium芯片支持的Trn1實例為在Amazon EC2中進行深度學習模型訓練提供最佳性價比以及最快的訓練速度,與P4d實例相比,通過Trn1實例訓練深度學習模型的成本降低多達40%。
同時,亞馬遜云科技還新推出自研固態硬盤。采用全新Amazon Nitro SSD固態硬盤的Im4gn/Is4gen/ I4i實例,可為I/O密集型工作負載提供超高存儲性能。通過自研的 Amazon Nitro SSD,Im4gn/Is4gen/I4i實例提供高達 30 TB 的 NVMe 存儲,與上一代I3實例相比,I/O 延遲降低了 60%,延遲可變性降低了 75%,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應用程序性能。
顧凡強調,自研芯片是需要經驗積累的,并不是你花錢就能買來的,也并不是你著急很快就能實現。而亞馬遜云科技從對于云上所有這些客戶的工作負載的深刻理解,去逆向工作,去設計我們的芯片,是我們在重構這樣一個云計算底座自研芯片里面的最大優勢。
風向標2:大云無疆,無限拓展(The Everywhere Cloud)
目前,亞馬遜云科技基礎設施遍及25個地理區域的81個可用區,并計劃新建9個區域和27個可用區,有14個本地擴展區域、17個Wavelength區域,有108個Direct Connect光纖直連站點,有310個邊緣站點和13個區域緩存站點。在此基礎上,亞馬遜云科技還宣布,2022年將在21個國家建設超過30個本地擴展區,讓客戶以更低的延遲服務其終端用戶。
亞馬遜云科技還通過一系列技術,將云延伸到亞馬遜云科技的基礎設施之外,包括Amazon Outposts、IoT 服務、Snow 家族服務,一直延伸到 Amazon Ground Station,讓云擴展到了太空的衛星數據。Outposts將亞馬遜云科技的云體驗延伸到客戶的本地數據中心,跟云端無縫連接。IoT服務、Snow家族將云的能力延伸到地球上各個角落。 Amazon Ground Station是衛星地面站服務,通過衛星地面站接收數據到亞馬遜云科技區域進行處理。
而在今年的re:Invent大會上,亞馬遜云科技推出新的托管服務Amazon Private 5G,讓企業方便利用5G專網來連接企業內的聯網傳感器和邊緣設備,并且通過亞馬遜云科技控制臺統一管理。新服務Amazon Cloud WAN,則是將亞馬遜云科技全球網絡的優勢帶給企業,讓企業的廣域網跟云融為一體。
風向標3:代碼即云,萬物皆API(Programmable Cloud)
顧凡表示,今天在應用開發者的眼里,一切云計算的資源都是可以代碼化的,都可以被編程。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亞馬遜云科技從Day1就堅持的API文化,就是萬物皆API。從2006年起,Amazon EC2就幾個API就可以創建、注銷計算資源,到15年后的今天,我們有超過200類的亞馬遜云科技的服務,有上千種API在服務于數百萬級的客戶,每天在自由地在云上構建。
亞馬遜CTO Werner Vogels在大會上曾向嘗試構建API或者嘗試構建自己的開發者生態的開發者提出以下6條建議:
第一條,亞馬遜云科技認為API是永遠的,一旦它被發布成為一個公共可用的服務,那么就會有成千上萬得到客戶不斷去調用它。面向API的這樣一個設計,對云廠商也好,對任何API的設計者來講也好,最大的挑戰其實就是向后兼容。
第三條,對于API的構建,亞馬遜云科技一直有這樣的傳統,其實是應該從客戶真正的場景出發,找到客戶最希望這個工具或者這個服務想要實現的功能,比如專門構建的這些數據庫。
第四點,讓API的故障模式有據可查,就是更是說,一個真正的好的API和服務,不僅僅讓別人知道它工作的時候是什么樣,而且要讓他知道,當它不工作的時候,能夠讓開發者真正知道它哪里出了問題,然后持續地去對它進行改進。
第五點,創建具有明確、特定目的、自描述的API。自描述其實對所有API是一個最基礎的原則,但是真正能夠保證它足夠簡潔,讓開發者能夠理解,其實就是回到一個最簡單的邏輯,需要它足夠簡單,為專門的功能所設計。
第六點,亞馬遜云科技需要對于API也好、云服務也好,不惜一切代價的去隱藏我們背后的技術實現。因為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關注于客戶的需求,如果我們過早的透露了這些具體的底層實現,客戶可能就會去關注于你為什么今天是這樣做的,而明天不是這樣做的。
亞馬遜云科技大中華區產品部數據類產品高級經理王曉野表示,基于上述六條,我們今天所做的所有基于ARM的創新,在底層我們其實已經通過了亞馬遜云科技提供的這些專門構建的托管服務,讓我們大多數客戶已經享受到了ARM帶來的性能和成本上的提升,而背后我們并沒有去毀掉任何一條我們與客戶之間的協定,客戶還像過去一樣在使用著我們的托管服務。
風向標4:降低門檻,把云計算交到更多人手里
“‘降低門檻’本身就是云計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價值”, 在媒體溝通會上,顧凡強調“無論是一家初創公司,還是一個體量非常大的科技企業,你在用云的時候,大家都在一條起跑線上,云技術賦予你同樣的科技的能力去創新。同時,在一家公司里面使所有人參與進來,利用工具去找到數據的洞察、指導員工的行動,這就是云計算要降低門檻。”
那么,亞馬遜云科技究竟如何實現“降低門檻”?王曉野給出了她的答案。
首先,在降低機器學習的門檻方面,基于Amazon SageMaker Training Compiler,通過在內核層面進行優化,使Training可以更好的利用CPU的資源,實現最高50%的提速。Training Compiler默認跟Tensorflow和PyTorch集成。數據科學家只要做非常少的更改,就可以把它使用起來。同時Amazon Serverless Inference無服務器的節點,就按照實際推過來的流的實際用量來計費,保證根據自動生產過來的流量不斷進行收縮,自動配置、擴展,并且在沒有需要的時間釋放相應的計算資源,大大減少了企業擴展機器學習規模的難度。
其次,在降低了運維人員使用云的門檻方面,亞馬遜云科技發布了Amazon DevOps Guru for RDS,它使用了亞馬遜多年來的卓越運營提供的機器學習模型,去自動識別和分析各種潛在的性能問題,比如說資源耗盡等東西,并且把根因分析,盡可能能夠自動修復這些相應的故障,為我們的運維省力、省心、省錢。
同時,在降低大數據分析的門檻方面,亞馬遜云科技發布了四個具有無服務器和按需擴展的功能,比如Amazon Redshift Serverless、Amazon EMR Serverless、Amazon MSK Serverless、Amazon Kinesis On-demand,能夠幫助運維部門快速把這些服務構建起來,可以減少無差別的配置工作,輕松滿足業務部門對于這些的需求。
此外,亞馬遜云科技還發布了多款工具,降低業務人員使用云服務的門檻。
第五個風向標:可持續發展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正在成為全球各國之間的共識,云技術作為近年來快速發展的互聯網基建服務,對于能源的需求也非常顯著,因此,保持云技術朝著綠色、低碳的方向發展是時代的需求,
在re:Invent上,亞馬遜CTO Werner Vogels發布了亞馬遜云科技架構完善(Well Architecture) 的第六個支柱:可持續發展,倡導用環保的最佳實踐來學習、測量、改進云端計算工作負載。此前,亞馬遜云科技架構完善有卓越運營、安全性、可靠性、性能效率、成本優化五個支柱。
亞馬遜云科技還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共擔模式:亞馬遜云科技負責云本身的可持續性,客戶要承擔在云上應用的可持續性,義不容辭地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承擔責任。
顧凡指出,當一個客戶把他的一個企業級的工作負載從它本地的數據中心搬到亞馬遜云科技云上,它的一個工作負載的碳足跡的排放平均可以降低88%。客戶負責的是在云中的這些應用的可持續發展,無論是提升它的代碼效率,還是去在它的應用架構、數據存儲的設計的時候,就帶著可持續發展的這樣一個思維模式,包括客戶也要去想明白如何選擇云上的技術,能夠更好地幫到你實現可持續發展。比如其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技術,其實就是如果客戶的應用選擇了事件驅動型的應用架構,就意味著客戶是可以采用無服務器的技術,而一旦客戶采用了無服務器的技術,實際上把一部分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從客戶端轉移到了云廠商這端。
為此,亞馬遜云科技還將推出一個碳足跡工具,幫助客戶在云端追蹤應用的碳排放足跡,讓云上的低碳環保變得可衡量,以便更多的開發者和企業加入到低碳環保的行列中來。在今年的re:Invent上,亞馬遜云科技宣布已經有超過200家公司加入了氣候宣言,跟亞馬遜一起做提前十年完成零碳排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