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談到“百億補貼”,人們首先都會想到拼多多,歷經兩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了拼多多耳熟能詳的標簽。而在離消費者稍遠的供給側,拼多多還通過不斷加大農業基礎科學投入,助推鄉村農業振興。

2021年5月21日,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華南農業大學和拼多多共同舉辦的首屆中國農業機器人創新大賽順利落幕。
“本屆大賽旨在鼓勵科研人員進行農業機器人技術的創新,開發出成熟的商業化產品,服務于鄉村振興。”決賽中,來自各個領域的20支“農業機器人天團”同場競技,致使“農林牧漁”全面開花。
事實上,這并不是拼多多第一次舉辦此類比賽了。
早在去年12月份,拼多多就曾舉辦過首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用對戰模式讓AI落地,推動農業智能化的同時,為智慧農業的穩步開展打基礎。而此次的“首屆中國農業機器人創新大賽”較之前來說,不僅是對節約人力成本的一次重大嘗試,更是拼多多推動農業數字化升級的又一重要歷程。
連通供需,改善農產品流通效率
作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近年來,拼多多不斷加碼對農業科技諸多方面的投入。
據拼多多公布的數據顯示,在“農地云拼”模式的推動下,去年,該平臺實現農產品上行2700億元,規模同比翻倍,在電商行業中占比最高。
6年前,拼多多正是以賣農產品起家,且其銷售領域大多為我國“下沉領域”。眾所周知,在農產品買賣上,既要保證農戶端的利益,又要保證消費者買得實惠。因此,拼多多在供應鏈上做了諸多努力。推出農產品“原產地直發”模式,通過加大資金投入、人才培育、供應鏈優化等綜合舉措,不斷完善原產地直發的農產品上行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原產地直發”,不僅意味著“去中介化”的銷售模式,也進一步保證了農戶端的利益最大化。打通了供銷兩端,解決了“最初一公里”的供應問題。
此外,供應鏈的優化,讓拼多多手握大量的農戶商家資源以及海量的數據,借由數據聚合,拼多多有了更強的服務能力和供應能力。對于消費者來說,以往農場品消費信息不透明的局面被打破了,供需不平衡的局面也得到了有效解決。
其次,拼多多以算法推薦為核心模式,實現“貨找人”,確保農產品訂單量的相對穩定;以拼農貨的模式,將消費者的需求傳遞給農民,商家可以根據需求來發貨;此外,拼多多還專門開發了一套農貨智能信息處理系統,將農產品信息輸入,系統就能自動匹配產地、成熟期等。
據資料顯示,2020年拼多多實現農(副)產品成交額2700億元,相對去年翻倍增長。疫情期間大量的農產品上行通道受限,拼多多在新業務中上線“抗疫農貨”專區,推動“家鄉好貨”直播,累計催生6.7億筆助農訂單,銷售農(副)產品總計超過41.2億斤,幫扶農戶113萬戶。

日前,在百億補貼兩周年之際,拼多多還表示將在為消費者帶來更豐富的商品種類以及加倍補貼的基礎上,還將對商家服務標準進行提高。其中,農貨生鮮將成為消費季的新主角。
科技為農業賦能
現今,中國農業走上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智能化的發展道路勢在必行。而以拼多多為代表的新電商平臺重塑農產品供應鏈模式,不僅讓農戶與市場得以低成本對接,享受新電商紅利,還培養了一批懂電商、懂農業的“新農人”投身到現代農業的建設中。用技術推動供給側改革,從產業鏈的源頭幫助農民致富。
今年4月25日,在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主論壇上,拼多多董事長兼CEO陳磊發表演講時談到:“今天我回到這里(福州),可以說一解鄉愁。但對于更多在外的游子,化解鄉愁的路徑是推動數字農業的發展,加快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腳步。”
截止目前,拼多多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持續投入建設冷庫、生鮮冷鏈物流體系等基礎設施,建立適合于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體系,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損耗。
縱觀農業前端,中國領先的農業機械、人工智能、5G等技術,已不同程度地應用于田間地頭。毋庸置疑,在不遠的將來,科技勢必會對農業產業鏈進行重塑,這是社會生產三次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
而農業農村的轉型升級,則需要科技從資源供給、生產方式、勞動力水平、資本力量等角度全方位進行創新。畢竟,科技不僅讓農業讓品質均一化,還能從源頭提高我國農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