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的火,這一次燒到了“童車”上……
日前,共享童車品牌“熊貓遛娃”完成千萬元級別的A輪融資,投資方為孩子創業發展基金和中匯金資本。據悉,該輪融資主要用于完善產品線和拓展市場。
據速途網了解,熊貓遛娃成立于2017年,定位于向2-7歲兒童家庭提供商場景區的親子配套服務,采用自營+加盟的輕運營模式。但是,共享童車并非熊貓遛娃的唯一業務,智能伴游車、售賣兒童產品的熊貓小站等都在熊貓遛娃的業務規劃之中。
近幾年隨著共享經濟的火熱,一系列圍繞其出現的創業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像早年的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到之后的共享雨傘、共享玩具、共享電動車、共享辦公等,有的死亡,有的上市,有的不斷破圈。
那么,此次獲得融資的“共享童車”呢?乍看之下,共享童車屬于共享經濟的一種,但仔細琢磨后可以發現,共享童車需要一定的場景,而非傳統意義上的粗獷式共享,同時共享童車需要定點取還。于是,我們發問,共享童車的市場會像其他共享經濟一樣繁榮嗎?

圖源: 熊貓遛娃官方微博
共享經濟步入平穩發展期,共享童車受益于二胎政策
共享經濟從幾年前的井噴式爆發,到如今的穩步前行,實際上已從高風口步入了平穩發展期。現今,共享經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短途出行騎個共享單車或者共享電動車,手機沒電了借個共享充電寶等等,這些共享業態頂住了市場的考驗,成為“共享遺珠”,而共享童車的出現,其實是對共享業態的新嘗試。
另一方面,受益于二胎政策,兒童用品市場商機也逐漸凸顯,近幾年也涌現出一系列新消費品牌,像積木品牌布魯可就瞅準了兒童市場,而很多知名品牌也陸續推出兒童細分品類的產品,比如良品鋪子推出了兒童零食。由此,我們看到,眾品牌正在努力催熟兒童消費市場,而隨著新一代寶媽寶爸消費意識的不斷增強,多數品牌從中受益。
所以說,盡管共享童車最早的產品原型是單車縮小版,即適用于兒童的兩輪單車。但它的出現體現了新一代寶媽寶爸對于共享經濟的接受度,而本身就具有的特定場景性,也讓共享童車在出現后并沒有立即死亡,反而收獲了資本的青睞。
換句話說,共享童車的成熟市場存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未來是否會像廠商所構想的發展模型一樣前進還未可知。
速途網得到這樣一組數據,它說明了如今這個行業入局者不斷。據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11.2萬家童車相關企業,山東、河北分別以1.65萬家、1.59萬家企業數量排名前兩位。2020年,相關企業新注冊1.09萬家。僅今年一季度新注冊企業便達1285家。
衛生、質量、定價,共享童車要走的路還很長
前述提到,共享童車具備一定的場景性,如果從共享經濟中找到一個相似業態的話,共享充電寶以及共享雨傘是一個很好的類比物。
事實上,共享童車的出現確實滿足了用戶的需求,但結合此前共享經濟發展階段不斷爆出的問題來看,共享童車想要得到長足的發展,仍然需要規避幾個問題。
首先是安全問題。相較于成人來說,心智身體都未發育完全的兒童更易發生安全事故,因此除了硬件設施外,對童車材質的要求也更高,這需要企業更要注重童車質量,以規避兒童使用不當帶來的風險。
其次,共享童車更應該注重日常維護,由于在商場、公園等場景內使用頻次較高,折舊速度會更快。
另外,由于去年疫情的出現,公眾越來越重視衛生情況,由于共享童車的使用者為兒童,如果不能及時清洗消毒,勢必會影響其使用率。此前,曾有媒體拿共享充電寶到專業實驗室檢測過表面菌落總數,結果達到了馬桶的5倍,“共享充電寶有多臟”的話題也因此受到了網友的關注。
最后,共享童車企業需合理定價。共享充電寶由于其場景化的定價,頻頻受到用戶的吐槽,而共享童車同樣具備場景化的特性,存在“漫天漲價”的可能,這點需要企業注意。
因此,共享童車雖好,但仍需要加強監管,企業也應更加注重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避免發生不必要的糾紛。
現今,共享童車行業呈現出花粉、熊貓遛娃、歐巴等多家平臺博弈的局勢。因此,對于諸多平臺來說,如何更加精細化的完善用戶需求與提高產品技能,才是可持續發展,甚至是領先行業的重中之重。畢竟,只有為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才能更好的為親子家庭出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