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可自熱”,自熱小火鍋的出現拯救了眾多“宅青年”,也填補了外賣與泡面之間的飲食空白,尤其在疫情爆發期間,也讓那群愛吃火鍋卻無法進店堂食的年輕人得到了味蕾解放。
速途網10月30日消息(報道: 王璇)近日,自熱食品品牌自嗨鍋宣布完成逾5000萬美元C輪融資,本輪融資老股東經緯中國再度加碼,中金領投,官方表示此輪融資資金將用于產品力的深耕,重點投入到產品研發和創新。融資完成后,自嗨鍋估值達到5億美元。
2016年,蔡紅亮選擇將百草味賣身給好想你,并于次年創立自熱火鍋品牌”自嗨鍋”,瞄準自熱品牌市場,于2018年正式投產上市。2019年,自嗨鍋在獲得五千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后,在今年5月,又獲得了經緯中國逾億元的B輪融資,融資速度不可謂不快。
如今,自嗨鍋品牌已從自熱賽道跨越到方便速食領域,已經擁有近200個SKU,包含了火鍋、煲仔飯、便當、粉、面等多品類產品矩陣。同時在娛樂圈“半壁江山”的營銷攻勢下,自嗨鍋今年上半年收獲了6億的銷售量,不僅俘獲消費者的味蕾,還引發了資本的關注。
自嗨鍋的“野蠻生長”,加熱了自熱食品賽道,與自嗨鍋發展路徑相似的莫小仙,也于今年5月宣布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不同于電商渠道、優先開拓線下渠道的食族人,也在今年5月拿到了數千萬元A輪融資,除了同屬一梯隊的網紅品牌,與自嗨鍋搶占市場份額的還有像海底撈、小龍坎等傳統餐飲品牌,此外,不乏像康師傅這類傳統速食巨頭也要來分一杯羹。
然而,與自熱食品賽道同樣“野蠻生長”的,還有對于大量營銷投入、“網紅”風口、以及食品安全的質疑。
瞄準“宅青年” 自嗨鍋會做年輕人的生意
自嗨鍋的成功,與其產品切入細分市場、渠道打通與品牌構建不無關系。
伴隨著近年來單身群體消費的新勢力快速崛起,這類人對社交軟件的依賴性極高、熱衷網購,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使得一人份餐食憑借著菜品豐富、方便速食、單人享用等特點,在方便面等傳統速食產品與堂食外賣的夾縫中發展而來,成為速食產品中“消費升級”的存在,受到都市白領與單身人士的青睞。
眾多像自熱米飯、迷你小火鍋等方便食品的誕生正好滿足了宅經濟、宅文化背景下“懶人群體”的需求。為了方便年輕人購買,基于電商渠道優勢的自嗨鍋,還順利打通了線下渠道,現目前,自嗨鍋線下渠道已經有900多家經銷商,線下銷售占比已經達到50%。
與百草味的營銷模式相仿,自嗨鍋的品牌之路同樣離不開明星助陣,從林更新深夜發布的微博引爆,邀請一眾明星來“種草”,同時在影視、綜藝中進行植入,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微婭、李佳琦、辛巴還紛紛為其帶貨,前不久自嗨鍋還官宣了新晉代言人—選秀明星虞書欣。明星效益和自身的營銷優勢,也為自嗨鍋帶來了巨額的銷售量,上半年賣出了6億元銷量,僅618期間銷量就已過億。

自熱食品賽道競爭激烈 產品同質化、安全問題仍不容忽視
A面是自熱食品賽道競爭激烈,B面則是國內龐大的自熱食品行業市場待開發,據食品工業網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自熱食品市場規模約為35億元,到2020年規模有望達到40億元。從細分市場看,與自熱米飯、方便粉絲品類比起來,自熱小火鍋憑借72.1%的占比,成為第一大自熱食品品類。

據天貓方面數據顯示,自熱火鍋的消費群體主要為00后、05后,尤其是大學生和剛入職場的白領階層占比近5成。自熱食品的出現,正好填補了“宅青年”對方便面與外賣消費需求之間的空白。
隨著市場進一步擴大,入局者越來越多,但不少新品牌因低估自熱食品賽道入局門檻,不僅帶來了產品同質化的問題,同時良莠不齊的產品帶來的品控問題導致安全隱患凸顯。
根據英敏特中國發布的《中國方便食品行業報告》顯示,消費者平均購買過3.4個品牌的產品。配菜選擇上的大同小異,成為了自熱食品同質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迫使從業者不斷推出產品與口味的研發成了當下階段品牌的競爭點,但始終未變的自熱形式難免因為流行趨勢“過氣”而遇冷。
除此之外,還有品牌方開始通過技術創新、產品改良,深耕食材的保鮮與口味,像自嗨鍋已經開始創新采用FD宇航凍干技術,但有業內人士指出自嗨鍋依然添加了一些食品添加劑,而且自熱火鍋油鹽重,這與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相悖。
速途網在黑貓投訴平臺發現,速食食品配菜包的質量問題也讓人堪憂,不少消費者投訴蔬菜包中存在異物,甚至還有土豆發芽等情況。據了解,為了節省企業投入成本,目前大部分企業都采取了代工形式來生產。比起運營推廣方面的投入,廠商更應從菜品、品類以及包裝等各個環節入手,加大產品的研發與創新力度,這就對廠商擁有自建工廠、把控供應鏈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因自熱鍋質量參差不齊導致爆炸事件時有發生,也給消費者帶來使用上的擔憂。在自熱食品相關微博話題中,自熱食品安全問題關注度相對較高,網民投訴主要集中在安全隱患方面。

自熱食品的加熱包,核心原理就是中學化學就有教的“生石灰遇水發熱”,為了保證安全,在生產時還加入了碳酸鈣、焙燒硅藻土、鐵粉、鋁粉、焦炭粉、活性炭、鹽等成分,由于熱度足以讓水沸騰,即可實現加熱食物的效果。
然而在使用中,加熱包產生的高溫、粉塵,甚至不當操作,都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在此之前就有消費者在列車上使用,引發了火災報警器報警。專家表示,自熱鍋中發熱包反應后釋放出的氫氣,遇明火就有可能引發燃爆的風險,這不禁讓很多消費者聽聞一顫。
還有很多消費者曾遇到發熱包破損、導致食物污染的情況,更有甚者口腔被灼傷,據了解,發熱包還具有遇水釋放易燃氣體的危險性,如因包裝問題造成發熱包破損,危害性不言而喻。
前不久,成都市率先制定并發布了《食品安全地方標準自熱式方便火鍋生產衛生規范》,將于今年11月18日正式實施。據了解,這是國內首個關于自熱式方便火鍋生產的食品安全地方標準。除了自熱食品行業應加快標準體系建設,對于企業而言,如何將更安全的技術進行包裝升級,也將成為自熱食品未來競爭方向。
受疫情影響,”宅經濟”的盛行,方便食品類市場迎來噴井式發,站在速食食品行業的新風口,倍受資本青睞的自熱食品品類可謂焦點十足。但整個賽道就如同自熱火鍋本身一樣炙手可熱,只有安全、健康、適度的發展,才能做到既不毀掉享用的興致,也不毀掉整道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