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大智慧披露2018年報僅一個月,一份由上交所草擬的年報問詢函再度引發投資者強烈關注。根據相關公告顯示,上交所要求大智慧詳細說明年報披露中的22項問題,涉及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產品構成、財務信息、資產交易等多項內容。
作為曾經的炒股軟件行業老大,盡管大智慧改變現狀愿望急切,甚至曾欲通過并購湘財證券,力圖徹底扭轉主營業績持續不佳局面;然而,隨著收購計劃的最終擱淺,其后續新戰略拓展亦頻頻失利;特別是與東方財富、同花順等行業巨頭的競逐中,早已被遠遠甩在身后。
根據大智慧2018年報數據顯示,上市公司再陷主營業務虧損“泥沼”;其中,歸母凈利潤猛降七成、扣非凈利潤再度為負,甚至最終不得不依靠出售海外子公司勉強扭虧,而這已是大智慧自2012年上市以來,扣非凈利潤連續第七年虧損。
對于大智慧而言,上交所“22問” 的背后,無疑暴露出上市公司巨大發展困局,如何破解落魄的現實經營窘境,似乎才是上市公司所要面對的第一要務。
上交所“22問”暴露大智慧現實困境
根據大智慧披露的上交所年報問詢函觀察,被要求具體解釋的22項問題,直指上市公司多年來的長期經營積弊。
盎司財經梳理發現,相關詢問內容主要覆蓋大智慧業務模式、盈利模式、主要客戶和供應商、收入確認政策和時點等涉及上市公司整體經營的多項問題。對于上市公司當前與其上市累積出的長期積弊,上交所亦指出毛利率持續下滑、扣非利潤長期為負、經營性現金流長期凈流出、期間費用金額持續高企,研發投入與人員數量不一致等多項內容,并特別針對2016年以來上市公司直播平臺持續巨虧、出售大智慧(香港)公司對上市公司未來業務發展造成的影響,及收購杭州大彩網絡、上海獅王、上海搬礦網絡所暴露出的問題提出多重質疑。

此前,根據大智慧2018年報數據披露,上市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94元,較上年同比下降6.99%;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1.08億元,較上年同比下降71.71%;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為虧損650萬元;這亦是大智慧自2012年以來,已連續七年扣非后歸母凈利潤為負。
對此,盡管大智慧曾對外聲稱,公司綜合服務業務收入緩步增長,成本支出得到有效控制,毛利率有所提升;然而,頗令外界費解的是,就在大智慧對外年報業績披露的第二天,作為重要股東的新湖集團一項近3%的股東減持計劃便立即對外拋出,著實令投資者感到錯愕,亦與大智慧曾經的“江湖地位”并不相符。
眾所周知,作為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提供商,成立于2000年的大智慧,曾長期居于行業老大地位,其提供的Level-2行情系統亦被老股民稱為“炒股神器”;然而,自2011年,大智慧自成功登陸上交所后,其核心業務便出現連續虧損。
尤其是上市后的2012年與2013年,大智慧分別虧損2.73億、1.81億,一度瀕臨退市邊緣;盡管2014年,大智慧曾通過“做賬”成功“保殼”并實現凈利潤扭虧,然而,僅僅過了一年,在2015年、2016年,大智慧再度出現4.47、17.6億元巨虧。
從大智慧持續的發展歷程觀察,多年的主營業務虧損,既有公司自身發展戰略的嚴重失誤,亦與與此前并購“湘財證券”失利密切相關。以至于,即使時隔多年,仍能感受到大智慧受到的多重打擊。
并購計劃失敗打亂戰略布局
盡管,為補救并購“湘財證券”所造成的損失,大智慧曾期待通過進軍網絡直播、互聯網彩票、黃金現貨等多個領域以完成新戰略布局,甚至一度在拓展海外業務方面表現積極,但最終結果仍于事無補。
2015年1月,大智慧曾拋出重組計劃,欲斥資85億元收購重要股東新湖集團旗下湘財證券100%股權;倘若該計劃最終成功,大智慧無疑將開啟嶄新“互聯網+券商”時代,成為國內第一家具有券商屬性的金融信息服務公司;然而,最終的“胎死腹中”仍讓外界始料未及。
彼時,證監會認定公司2013年年度報告中存在通過提前確認收入、少計當期成本費用等方式虛增利潤的信息,披露違法事實;受此影響,大智慧因信息披露涉嫌違反證券法,被證監會立案調查,重組方案也被迫中止。
時隔多年,大智慧仍在為六年前的財務造假違法埋單;隨著重組計劃的告吹,大智慧不但深陷長達三年的訴訟賠償泥潭,此前公布的大智慧2018年年報顯示,上市公司依然面臨訴訟風險,或仍將面臨高額賠償。
除此之外,大智慧后續的多項戰略布局亦受到極其嚴重的影響;隨著并購湘財證券胎死腹中的失敗,大智慧曾欲通過進軍“直播”領域并拓展海外業務以完成戰略轉型,但其結果并不成功。
盡管大智慧對直播業務投入可謂巨大,為打造影響力,大智慧邀請多位“網紅”入駐,其中就包括經濟學者李大霄、胡潤百富榜創始人胡潤、影視明星徐崢、王子文等諸多大咖。
然而,自2016年伊始,大智慧便陷入直播業務巨虧中;財報數據顯示,僅在2016年全年大智慧直播發給主播們的工資就有14億元之多,其直播業務毛利率亦為-163.46%,受此影響,上市公司當年虧損額達到驚人的17.60億元;而在2018年財報中,大智慧直播業務毛利率再受重創,其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比再度下滑70.38%。

此外,大智慧曾欲以“打造國際一流大型金融信息服務平臺”,積極開發境外市場。然而,其深耕香港的戰略最終以出售資產而告終;為扭轉2018年業績虧損現狀,2018年12月4日,大智慧對外發布公告表示,將持有的大智慧香港的 41.75%股權,以4.55億轉讓給恒生電子;2017年8月,大智慧亦曾以3.67億元轉讓給恒生電子大智慧香港51%的股權。
盡管,大智慧亦曾通過并購杭州大彩網、上海獅王黃金、上海搬礦網絡,進入互聯網彩票互聯網彩票、黃金現貨等多個領域以完成新戰略布局,但結果均以失敗而告終;特別是,在與國內同行業巨頭的競逐中已被快速甩在身后。
與同業巨頭競爭中明顯“掉隊”
當前,以國內證券市場為“入口”的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行業,已形成同花順、東方財富和大智慧“三足鼎立之勢”;然而,大智慧當前的發展困局,令其與同業巨頭的競爭中明顯“掉隊”。
毋庸置疑的是,在國內金融信息服務業近二十年的發展歷程中,目前的市場份額主要由同花順、東方財富與大智慧占據。根據易觀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四季度,三家公司占據超過一多半的份額,其中同花順活躍用戶規模為4163.8萬人,東方財富活躍用戶1643.9萬人,大智慧活躍用戶規模為890.5萬人。
然而,與同花順與東方財富相比,大智慧無論從用戶數、商業模式和盈利能力方面,均與前兩者相差甚遠,且有逐步被拉動趨勢。

就商業模式而言,同花順的強項在于積極的技術投入,通過占公司總收入15%以上的年均研發經費投入打造自身競爭力,同花順通過產品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智能搜索等方面的結合,令其收益頗豐;2018年同花順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3.9億元,并創造6.34億元凈利潤。
與同花順相類似的是,作為行業老大的東方財富更是保持多點開花,通過打造金融產品生態圈,建立自身的競爭壁壘。當前的東方財富依托“東方財富網”、“股吧”和“天天基金網”等核心互聯網平臺,已建立起一站式互聯網金融服務大平臺。
與此同時,東方財富又積極布局延伸產業鏈的業務,通過收購建立起東方財富證券、東方財富國際證券、小額貸款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推進一站式互聯網金融服務大平臺戰略;在互聯網強者恒強、贏者通吃的競爭格局下,確立起自身穩固地位。

與二者相異的是,大智慧既缺乏同花順匠人般的技術革新態度、又沒有東方財富“內外兼修”的多線發展特色;且大智慧盈利模式仍較為單一。盡管大智慧亦建立起包括金融資訊、數據終端服務、證券公司綜合服務、港股服務系統、直播平臺等多項業務。但其主要盈利仍靠“賣軟件、賣數據”賺辛苦錢,其結果是該業務面臨的競爭壓力異常劇烈且利潤微薄。
從目前來看,隨著大智慧自身發展與新戰略拓展亦頻頻失利,其業務未來發展路徑亦難言樂觀。上交所草擬的“22問”問詢函,無疑從側面揭露了上市公司現實發展中的落魄與窘境;對于大智慧而言,如何實現困境中的破局,似乎已成其發展所要面對的第一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