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Lyft之后,被視為網約車鼻祖的Uber也站在了紐交所的門口,欲沖刺IPO,其證券代碼為“UBER”。
文件顯示,Uber的首次公開募股規模為10億美元,據《華爾街日報》報道,Uber的目標是公開估值高達1000億美元,預計募集資金100億美元。
據IT鮮聞了解,這是近年來美國資本市場上規模僅次于阿里巴巴的最大一筆上市融資。但與此前投行預計的Uber估值將達到1200億美元相比,有所下調。
Uber下調估值的舉措,或許與自己的業績有關。
招股書顯示,Uber在2018年營收為112.70億美元,成本和支出為143.03億美元,其中,營收成本和支出為56.23億美元。
截至2018年12月31日,Uber平臺上月活躍用戶數為9100萬,共完成了15億次出行。三大業務板塊:個人出行、Uber外賣和Uber貨運中,個人出行營收為大頭,達到81.4%歸屬Uber的凈利潤為9.97億美元,上年同期凈虧損為40.33億美元,同比扭虧。
不過,這并不是真正的盈利,Uber2018年的運營虧損數字依舊驚人,為30.33億美元。并且,經調整后的EBITDA虧損為18.5億美元
對于Uber來說,運營虧損依舊是個難題,其在風險項中也注明,Uber預計其運營費用“在可預見的未來將顯著增加”。提盈利,Uber的道路還很漫長。
同時,Uber還有潛在的品牌危機。2017年,Uber CEO卡蘭尼克與公司的狼性文化備受關注。不僅卡蘭尼克等一眾高管被迫離職,Uber CEO一職也一度無人敢接任。
然而事件并沒有因此而平息,性騷擾指控、向監管機構隱瞞大規模數據泄露事件、使用非法軟件繞過當局以及海外賄賂指控等,在隨后的一段時間里相繼被曝出,大量報道和負面宣傳也隨之而來。這也將成為Uber現任CEO達拉·科斯羅沙西的一道必答題。

在Uber的招股書中,也提到“我們此前曾受到媒體的大量報道和負面宣傳,尤其是在2017年,涉及我們的品牌和聲譽,如果不能恢復聲譽,我們的業務將遭受損失。”
當然,網友對于Uber此前的真空時期,可是喜聞樂見,親切的將其稱為真“無人駕駛”公司。但對于Uber來說,顯然不夠美好,這段時期也給了其競爭對手Lyft持續壯大的機會,并讓它率先成為網約車第一股。
在競爭對手這一項里,Uber將Lyft列在了第一位,曾經收購優步中國的滴滴也赫然在列。伴隨著Uber上市消息的傳來,Lyft股價大跌近11%。
同時,有觀點認為,Uber下調自己的估值,也是受到了Lyft的影響。先行上市的Lyft,發行價為每股72美元,盡管上市當天以大漲收盤,但隨后股價便不斷下跌,市值損失近30億美元。
有知情人士稱,Uber不想重蹈覆轍,希望股價能夠在上市后有所上漲,并且能夠吸引更多長期價值投資者的參與。
值得注意的是,圍繞在Uber身上的重重爭議,并不會隨著它的上市而消失。而其業務發展越快,也將威脅到出租車行業。據外媒最新消息,周四,數千名出租車司機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表示不滿,他們抗議Uber對他們的業務構成威脅。
Uber將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或許會成為其他網約車品牌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