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們仍需堅守信念,哪怕是跪著也要活下去,只要活著,我們就有希望!”——ofo創始人兼CEO戴威
ofo的一封內部信,將其又一次推到了風口浪尖。昨天下午,戴威發布了一封內部信,宣布ofo組織框架調整和升級。

從這封內部信可以看出,ofo內部一直在尋求生存希望,雖然最近半年內,ofo負面頻出,而其每次回應對ofo并沒有什么實質性幫助。在媒體與輿論不斷給ofo創始團隊造成壓力時,發布內部信可以讓員工對于企業重拾信心,向員工傳遞出公司一直在求變的信號。
速途網長期跟蹤共享經濟領域,見證了ofo等共享單車企業的全鏈路發展,速途網認為ofo身上具有“不放棄”與“倔強”兩個標簽,但這兩個標簽也像一把雙刃劍一樣一直在刺痛著ofo。
不放棄的ofo
坦率地講,在共享單車行業最火熱的那一年,包括ofo在內的任何一個玩家不管是做出什么舉動,都會被媒體吹到天上,似乎都是無比正確的。但時間推移到2018年,ofo的每一步卻又在被質疑……
我們先來看下ofo最近都做了什么……
“
4月, ofo小黃車成立B2B事業部業務涵蓋車身廣告、App端內廣告和企業綠卡,目前已經初顯成效,其負責人邵毅介紹稱“ofo
B2B各項業務進展順利,目前營收已經超過1億元”;
5月底,ofo小黃車取消了多座城市的芝麻信用免押措施;
6月,ofo調整騎行費用,其在部分城市區域開始采用起步價+分鐘+里程的計費標準。按新標準計算,用戶騎行3分鐘,費用將增加至2元;
11月,ofo公眾號發布蜂蜜銷售廣告;
11月,ofo嘗試與互聯網金融平臺 PPmoney合作,ofo 交了 99
元押金的用戶,在退押金的時候可將押金轉入該平臺,但該合作當天即被叫停;
11月,印度在線摩托車租賃服務Bounce宣布收購ofo印度資產;
11月,戴威發布內部信,宣布組織架構調整;
”
客觀來說,ofo在2018年所進行的一系列嘗試,探索出了共享單車可行的盈利模式,雖然看起來有些急功近利,但這些舉措具備可行性,且能夠給ofo帶來直觀的營收。

“作為城市內流動的出行工具,其本身具備的廣告價值被深度挖掘出來,而不再依靠芝麻信用免押也讓其能夠建立自己的信用體系,騎行費用漲價也讓其能夠盡早實現全面盈利”一位業內人士在今年6月曾這樣評價ofo。
速途網認為,ofo所做的一切展現了其“不放棄”的一面,盡管現金流并不富裕,ofo也拒絕了很多網傳的收購,可以說,ofo是目前唯一獨立自主的共享單車企業。
但這種“不放棄”,從另一種層面上來說便成為了“倔強”。
倔強的ofo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我們在形容一家企業的時候,“不放棄”是一個褒義詞,而與之相似的“倔強”則具有一些貶義。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創業時代》中,男主角郭鑫年便是一個倔強的CEO,其在西藏旅行期間想出“魔晶”的創意,回到城市中開始創業,在“魔晶”成為資本的寵兒后,股東們都希望他賣掉魔晶,而郭鑫年一直堅持自己能夠做好魔晶,這種倔強貫穿郭鑫年這個人物始終,但最后郭鑫年還是將魔晶賣給了李奔騰。
這樣的故事與ofo有些相似。2014年初,戴威和團隊從青海結束支教回歸后,創立ofo騎游,此后不斷調整業務后,ofo小黃車成為了資本的寵兒,但共享單車的風口很快就過去,ofo的危機也隨之爆發,但戴威一直堅持ofo獨立發展,不愿將公司賣掉或是與摩拜合并。
一位了解ofo的業內人士表示,ofo最大的問題在于過于在意自身利益了,股東和用戶的利益都可以被犧牲,從這一點看來未必是好。
是的,如今的ofo雖然艱難地生存著,但其承受著“押金退不出”的質疑,以及媒體的看衰,戴威雖然像《創業時代》中的郭鑫年一般曾經極度輝煌,但他卻沒有郭鑫年身邊可以即插即用的羅維,能夠在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他。
就目前看,戴威要比郭鑫年還要倔強,對于ofo來說,這到底是好是壞,還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但留給ofo的時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