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4 日,運營研究社正式對外宣布今年 5 月獲得千萬級 Pre-A 輪融資,投資方包括
FBS資本、前海母基金、源星云胤、合力資本等。官方透露本輪資金主要用于教學服務打造、技能課程開發、人脈小程序開發。此前,運營研究社曾于 2017 年 4
月獲得源政資本百萬元種子輪融資。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產品形態已日趨成熟穩定,業務流程逐步同質化,想要創新產品越來越難,許多公司寄希望于產品壁壘和運營助力在同質化的競爭中殺出血路。產品和運營一躍成了新興熱門崗位,與之相應的“職位指南”應運而生。
2016 年 2
月開始,運營研究社依托微信公眾號、知乎、脈脈等社交平臺,以及網易云課堂、百度教育等學習平臺,發布運營相關內容,通過運營微信社群聚集用戶,實現在線課程變現并在,2018年上半年達到盈虧平衡。當前,運營研究社公眾號累計粉絲
35 萬,付費用戶超 5 萬,全網內容閱讀量累計 8000萬+,成為
36氪、虎嗅、吳曉波頻道特邀合作伙伴,曾為騰訊、網易、華為、優酷等企業提供內訓服務。
在團隊方面,創始人陳維賢有近 5
年的運營經驗,在大學時即擔任百科校園西部區的渠道運營,畢業后先后在小紅書、百度貼吧從事社區運營。團隊的其他人員也均有頭部互聯網公司運營經驗。對于此次融資,陳維賢表示:“目前國內運營從業者的數量在
400 萬以上,每年新增企業的數量 400 萬,企業有 2% 的培訓預算用于運營,還有 2000 萬的自由從業者和 1500
萬的公眾號,總體估計運營人才培養的市場規模在百億以上。

運營研究社的初心一直是:”不讓運營人孤寂地成長。”當談到如何體現時,陳維賢補充說目前運營從業人員的學習需求主要在于:學技能、找組織、漲薪酬;因此運營研究社一直深耕兩大領域:
一是通過開發認知課程和技能課程,讓用戶系統化學習運營方法;開設認知課和實戰技能課,認知課主要是系統梳理運營知識,客單價普遍在 30
元以內;實戰類課程則更注重實踐能力,根據崗位需求分為活動策劃、內容運營和數據分析 10
項技能,不講認知只講干貨,如“怎么給產品分層價格”、“怎么增加用戶付費的緊迫感”等,然后在課后立即進行實操練習。
二是打造行業社群,運營研究社以個人成長周期為主,將社群以城市、崗位、技能幾個維度來劃分。在區塊鏈和教育行業大熱之際,運營研究社也開設了橫向的行業社群。目前運營研究社累計社群
150 個,覆蓋 25000
多人。在社群管理上,為了避免社群變成“注水群”或“死群”:運營研究社設置了“付費進群”機制(從九塊九到數百元不等),先過濾掉“注水”或“加著玩玩”的群體;再定期組織與行業或者熱點相關
的公共話題,根據發言的積極程度和內容質量,個人的稱號可以升級,如區塊鏈的稱號就是“韭菜胚”、“韭菜苗”、“老韭菜”等;而對于內容注水或者不發言的用戶,每個月也會進行定期清理。
此外,運營社推出運營書籍《跟小賢薛運營》,累計銷量超 3
萬冊。新書《區塊鏈社區運營與生態建設》將開售,還有一本關于新媒體運營的書籍正在籌備中。”

職場教育,其實是個“重”服務行業
陳維賢認為職場教育是一個重服務行業,這也就意味著平臺不僅提供課程,還要對學員學習效果負責。看似架構簡單,其中卻包含了一個服務閉環。就目前情況來看,能夠創造更多競爭力的地方還是在于內容本身,目前行業當中有些課程太老,或者深度不夠,這將直接影響復購率。所以為了更好地優化內容,了解更多用戶需求,針對不同人群和其所在的不同行業,從而制定和推薦更適合的課程將是運營研究社下一步深化的地方。
據官方數據顯示,運營研究社目前復購率為48%,完課率為90%。團隊還將繼續完善在社群運營、活動策劃、新媒體運營、區塊鏈運營、文案轉化、數據分析等共計十大品類下課程體系,為超4.5萬付費用戶提供在線運營教育。在未來運營研究社將向服務平臺化發展,對自身來講是一個綜合能力的考驗,隨著學員越來越多,課程越來越多,如何合理排期,合理安排教學服務,成為需要攻克的難題。
經歷這幾年在線教育過山車一樣的行情,2018年上半年在線職業教育/培訓融資不斷,這個時間點也被看作是其新的窗口期。據易觀《中國互聯網職業教育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016》中指出2018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680億元,英語類、IT類、資質類、職場技能類成為熱門。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座談會上也指出:切實把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培育大批具有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人才。因此如何品牌化、專業化、精細化運營才是運營研究社這個運營人職業發展平臺的成敗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