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上海工廠已經在搶人了,直接開出三倍工資,上汽的技術人員走了一大批。”
特斯拉隨后否認了這一說法,稱“完全不屬實”、“沒有錄用任何上汽員工”。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特斯拉通過媒體發布的信息強調“沒有錄用任何上汽員工”,但在薪資方面并不是直接否認“三倍”的說法,而是表示除工資外還有股權激勵。
可見,三倍工資挖人也并非空穴來風,但為什么特斯拉要強調“沒有錄用任何上汽員工”這個點呢?
今年7月10日,特斯拉集研發、制造、銷售等功能于一體的“超級工廠”——Gigafactory 3落戶上海,特斯拉國產化正式落地。
這個“上海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制造業項目”,當時號稱投資50億美元,年生產50萬輛純電動整車。
8月2日,特斯拉公布2018財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其凈虧損為7.43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的凈虧損為4.01億美元。截至第二季度末,特斯拉的負債總額約為226.4億美元。
那么,資金吃緊的特斯拉,哪來的50億美元在上海建廠呢?
馬斯克在二季度財報分析會上表示,特斯拉中國建廠的投資從50億美元下調到20億美元。“對于中國市場而言,我們的計劃將基本上是利用中國本地銀行提供的一筆貸款,用當地債務為上海的超級工廠(Gigafactory)提供資金。”他說。馬斯克還明確表示,目前并沒有任何股權融資的計劃。
也就是說,特斯拉不會花股東的錢來建造上海工廠,而是全部利用中國的銀行貸款。
通過馬斯克在財報分析會上的表態來看,他與上海市有關方面已經達成了某種共識,后續貸款問題不大,所以才信心滿滿。
也正因為如此,在特斯拉“三倍工資挖上汽技術人員”的消息爆出后,就有人說特斯拉是“用上海銀行的資金,挖上海企業的墻角”。
這個說法就把兩家企業人才競爭的商業行為,變成來外資企業稀釋國有企業人才實力的是非問題。所以,特斯拉才會在回應中強調“沒有錄用任何上汽員工”。
傳統汽車產業近幾年來深受人才流失的困擾,上汽集團也未能幸免,多名高管先后被互聯網相關公司挖走。

8月5日,特斯拉在其官方微信上首次發布熱招職位,包括EPC工程總監、政府事務項目經理、施工經理、土木工程師、電氣設計工程師、機械設計師以及法律顧問、高級財務經理、招聘人員等。特斯拉回應稱,現在招聘的崗位以建廠相關的為主,后續生產研發相關的還沒開始。

問題在于,生產研發人員的招聘也必然要在此后啟動,到那時其跟上汽集團的人才競爭就能避免嗎?
即便是在同等薪資的條件下,特斯拉的股權激勵也有相當大的誘惑。美國的高科技企業基本100%都做了股權激勵,成就了相當多的千萬富翁。雖然上汽集團也在近年實施了股權激勵相關措施,但受制于體制機制,仍不能跟特斯拉的激勵相比。正因為有特斯拉這樣的企業站在身邊,上汽集團要做好打一場人才保衛持久戰的準備。
實際上,特斯拉選在上海建廠,人才是其中一個重要考量。
在政策上,上海市政府一直鼓勵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對特斯拉公司建廠予以積極支持。另外,上海建廠還能減免因中美貿易摩擦而加征的25%關稅。
在人才上,作為沿海經濟帶中心城市,上海一直是人才聚集要地。獵聘大數據研究院顯示,64.47%汽車人才集中在華東和華北,其中華東區域聚集了最為豐富的汽車產業類人才,尤其以控制系統、零部件、設計/研究院類人才最為顯著。
另外還有產業配套優勢。上海擁有世界上最健全的汽車供應鏈體系,周邊分布有博世、采埃孚和德爾福等頂級零部件供應商,能夠節約零部件采購成本。
有人算了一筆賬:若是從上海工廠購買Model S,剔除掉現行的關稅、增值稅、運費等支出,一輛“國產化”Model
S將直降3.6萬美元,折合人民幣25萬元。
對于想買特斯拉的中國消費者而言,價格降低了,誰不喜歡呢? 而且特斯拉建廠招工,其實也是在帶動上海的就業和汽車產業的發展。
速途網認為,說到底,人才的競爭屬于市場行為,應交由市場來解決。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上海要有底氣,有信心,容得下所有“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