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在北京上地匯眾大廈一間疑似廢棄的辦公室,一群年輕人寫下了阿里云計算操作系統“飛天”的第一行代碼。9年之后,阿里云技術研發負責人蔣江偉同速途網等媒體分享了這段往事以及“飛天”的自主研發之路。

“當時大家都覺得做云計算就像合抱一棵大樹,誰都知道最終大家的手會連在一起,但誰也不知道那一刻會發生在何時。”蔣江偉說,正是對云計算的堅定信仰,讓阿里云扛過了內部和外部的不斷質疑,最終成長為世界前三的云計算廠商。

阿里云技術研發負責人蔣江偉
在阿里云啟動飛天自主研發一年之后,BAT的掌門人曾對云計算有過一場激辯,只有馬云認為”如果不做云計算,阿里將會死掉“。同樣是在這一年,由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Rackspace合作研發的免費云計算操作系統OpenStack項目啟動。這推動了數年后全球云計算市場的繁榮,但在行業里也引發了是“用免費的OpenStack”還是“堅持自主研發”的路徑之爭。
蔣江偉認為,只有自主研發才能蓋起高樓大廈。從現有的市場格局來看,全球前三的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里云都是采用自主研發技術。這確保了云的整體架構是有機統一的,能夠隨時隨地的無間斷升級,并在全球范圍內水平擴展。“如果不是自主研發,我們根本無法應對雙11
32.5萬筆/秒的交易創建峰值。”

2009年,馬云與飛天研發團隊合影
但自主研發并不等于不開放。蔣江偉介紹,在“飛天”的系統設計上,充分支持Hadoop、Docker、Spark等開源軟件,并提供豐富的API供開發者平等使用。2017年,阿里巴巴還成為唯一入圍開源項目托管平臺GitHub頂級貢獻名單的中國公司。
飛天是阿里巴巴大規模投入自主研發技術的開始。自此之后,數據庫OceanBase和POLARDB、互聯網中間件Aliware、物聯網平臺Link、神龍云服務器、ET城市大腦、AI芯片NPU等一系列技術相繼誕生。研究機構PwC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7年阿里巴巴研發投入預計達25億美元,居中國企業之首。
神龍云服務器是阿里云飛天在底層硬件層面的重大突破,通過自研的虛擬化2.0技術,神龍云服務器融合了物理機和虛擬機的優勢,性能“零”損耗、上云“零“障礙,僅需5分鐘即可完成一臺彈性裸金屬服務器從創建到部署。
在數據庫方面,阿里云自研的關系型數據庫POLARDB對比開源軟件MySQL有6倍性能提升,相對于商業數據庫實現了大幅度降低成本。
蔣江偉強調,堅持自主研發、與合作伙伴共生共存、堅決不碰用戶數據是阿里云的三條生命線。“沒有9年的自主研發,就不會有阿里云的今天”。(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