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人工智能成為世界各國掌握國際科技競爭主導權的核心競爭力。中國政府也不斷出臺新政策與發展規劃支持,積極布局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異軍突起對人才培養的改革、創新提出進一步要求。據了解,目前,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500萬人。不少高校開設人工智能學院,設立人工智能相關專業、課程,以更好適應行業發展的巨大需求。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人才梯隊建設也在下移。2016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指出應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今年,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處理等內容正式進入了全國高中“新課標”。
然而在編程課等人工智能教育掀起學習風潮時,也出現編程學習觀念不足、校內人工智能教育開展氛圍不足等問題。
新時代如何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昨日,共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主辦、未來網與編程貓(深圳點貓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新時代青少年科技教育發展高峰論壇”,意在探討當下人工智能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教育學會監事長、教育部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原秘書長楊春茂致辭
以科技信息素養 在未來“入場”
近年來,世界各國圍繞科技與創新的競爭十分激烈。大力推進青少年科技教育,提升青少年科技信息素養,更是各國教育關注的焦點。

“新時代的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圓桌論壇
在中央電教館研究部助理研究員蔣宇看來,科技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中國計算機學會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何炎祥介紹,不少國家都對信息化技術教育制定了相應課程標準,將信息技術教育的規劃上升到國家層面。比如英國在2013年發布國家計算課程的標準;美國則在2016年由美國計算機科學教師協會研制了“K12計算機科學課程標準”,在這個標準當中,學生既要學習理論概念,還要有相應的操作實踐;而在澳大利亞的“做設計技術和數字化技術國家課程標準”中,對項目管理、設計思維、系統思維和計算思維則進行了重點強調;歐盟則對編程學習重視有加,也更強調以信息化知識解決現實問題。
在新加坡,國家也為信息通信科技應用于教育制定了一系列規劃。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副教授陳文莉說,“新加坡在國家層面制定的信息通訊科技應用于教育的總體規劃自1997年以來已經走過了20年的歷程,到現在已經是第四個規劃。”
科技教育教什么?除了知識和技能培養,還有價值觀塑造。陳文莉稱,“數字時代,一定要有良好的價值觀來驅使。因為現在科技發展十分先進,人們很容易在科技中迷失自我。無論是AI技術亦或是其他技術,始終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來面對和指導。”
隨著新技術的更新迭代,科技教育的形式創新局面也不斷被打開。用什么去促進科技教育?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育技術系系主任尚俊杰說,“用科技。”不難看到,游戲化、VR技術、AR技術等科技技術在科技教育中的使用都增強了學生的上課體驗與使用效果。
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認為,“科技關心明天的事,教育關心后天的事情。科學對于國家來說就是創新驅動發展,科技要支撐科技供給側改革,結構性調整需要科技的支撐。大力推進科技教育,提升科技素養,驅動國家創新發展。”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育技術系系主任尚俊杰作主題發言
人工智能浪潮襲來 要增加教師“軟實力”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教育人才培養帶來了新課題,編程能力、計算思維等都成為科技信息素養教育中的關鍵內容。
去年,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逐步推廣編程教育,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寓教于樂的編程教學軟件、游戲的開發和推廣”,為響應號召,此次論壇還同時啟動由共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青年之聲綜合服務辦公室主辦,未來網、編程貓承辦的“編創中國夢”全國青少年創意編程征集展示活動。
而教師作為教育直接實施者,其素質關系著教育實施的質量。
2月初教育部剛印發的《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點》中,關于“全面深化教師隊伍改革”的要點首次明確提出,要啟動人工智能+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計劃。更多時候,當提到人工智能教育發展時,更多的論調都集中在了對學生的教育上,而對于教師在人工智能技術變革下的專業能力發展,還少為提及。

“人工智能與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圓桌論壇現場
中國教育學會監事長、教育部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原秘書長楊春茂認為,人工智能新時代,教什么、怎么教對教師隊伍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應該認真反思,敢于學習和改變,主動適應新技術對教育的變革。
編程貓致力于少兒線上編程教育,其自主研發的圖形化編程平臺現已在全國范圍內千余所學校展開使用。同時,編程貓為院校提供免費的課程內容、教師培訓與技術支持,真正落實校企聯合這種深度合作方式,共同助推人工智能教育發展。
在推進編程課程進校園的嘗試中,編程貓聯合創始人兼CEO李天馳發現,人工智能教育、編程教育進校園的最大落地問題在于師資,“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設計,都沒有師資培養需要投入的時間長。”
編程貓還積極與師范類院校合作。“如芬蘭、美國等國家,人工智能教育都是從教師抓起,畢竟教育中老師是直接的實施載體。缺乏優秀教師,人工智能教育教學難以實行下去。”編程貓聯合創始人兼CEO李天馳認為,盡快培養出一批有素質、能教學的人工智能課程教師是當務之急。
“教師責任重大,這要求老師必須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意愿,才能夠去教導學生能夠終身學習。”中國計算機學會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何炎祥如是說道。
編程貓聯合創始人兼CEO李天馳認為,這些年來,政府在針對教師發展的硬件設施提供上作出大量的投入。但與此相對的是,在“軟實力”方面,比如教師的觀念升級、技術學校等方面,提升的空間還有很大。
教師能力提升離不開平臺的搭建。為教師搭建科技教育水平提升的平臺,集結全國中小學優秀科技教師,集眾智、聚眾慧,共同學習提升科技教育水平,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從而為建設科技強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在這個方面,共青團中央“青年之聲”科技服務聯盟也長期致力于此。此次論壇“青年之聲”科技服務聯盟科技教育工作者專委會正式成立并為北京地區的專委會成員舉行受聘儀式。
互聯網賦能科技教育 讓優質資源遍地開花
互聯網技術賦能,讓優質的科技教育遍地開花,有效解決教育公平又有質量的問題。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校長朱建民表示,學校與中科院、中科協以及清華大學等高校共建起了十個高端的實驗室,用于開展學校的科技教育。但他認為,實驗室可以“共享”的形式讓更多學校利用起來。于是,三十五中把科技教育課程資源都搬到線上,在普惠性的基礎上,缺少課程資源和科技教師資源的學校,能夠通過互聯網進行學習。
互聯網時代,在科技教育的平臺建設上,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教育部中央電化教育館前副館長丁新認為,互聯網時代,科技教育的平臺建設應當要有“大資源”概念。他說,“我跟所有工程師,所有企業談這個,首先第一個要有一個大資源概念,不要關起門來做一個小小的平臺,平臺是開放的,平臺底層數據必須打通的,因為有償使用優質教育資源是社會進步的一個表現。”
在未來網總編輯萬興亞看來,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應用除了能為教師、家長監測學情,也助力更多學生甚至是教師共享優質教學資源。他還以一位來自四川的全國人大代表的觀點舉例,優質教育資源也對教師教學觀念有所改觀。“這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科技教育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
在論壇活動現場還舉辦了紀錄片《編程向未來》的開機儀式。該片旨在圍繞學習編程的人物故事,探討現實層面推廣編程教育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