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晚間,在坊間流傳百度成立“打頭辦”,并因業績較好而發巨額獎金之后,今日頭條給百度送來了一份“訴訟狀”,算是“禮尚往來”。

據速途網了解,此次今日頭條指責百度不正當競爭,并列舉了多項證據證明百度對今日頭條網站、APP區別對待,在搜索結果中對今日頭條官網進行風險提醒,而其他搜索產品的結果并無此提醒。
百度的回應倒有些耐人尋味,直接搬出了前不久今日頭條被約談、整改的事,指出百度自然搜索結果與“用戶需求、相關性、時效性、用戶的點擊行為等一系列因素相關”。
簡單來說,就是一切都是用戶的選擇使然,百度只是最終結果的呈現。
“百頭大戰”的起點始于那一篇宣稱百度存在“打頭辦”的文章,加上有知名財經大V的“實錘”,百度許久未更新的官方公眾號也連夜推送一篇駁斥文章,以一種戲謔的文風把鍋踢給了頭條。

這些年,頭條的對手不可謂不多,一點、鳳凰、新浪、搜狐等等都曾有過“過節”,不過,這次與百度的對抗似乎有些不同,如果說此前的事件頭條多多少少有點被動的話,這次應該是頭條主動出擊。
那頭條到底爭的是什么?以速途網的觀察來看,AI應該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原因之一。
眾所周知,百度算是國內AI行業比較早的發起者,當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并不能否認百度在這一領域的建樹,百度在這一方面也確實下了比較大的功夫,從百度研究院的人才培養到開放平臺、尋找上下游合作方(英特爾、英偉達、整車廠商等)這些都是百度ALL
in AI的結果。
不過,李彥宏在最近的公開采訪中卻否認了ALL in AI,稱AI技術的研究最終還是要服務于搜索和內容分發。
不管這句口號是不是李彥宏自己說的,至少AI技術對于搜索、信息流來說確實比較重要,這也就是由今日頭條所開創的算法推薦機制,或者用一個比較官方的說法叫“千人千面”。
今日頭條能取得今天行業影響力,也足見算法在內容分發方面的優勢。而為了讓算法更精準、人性化,AI的機器學習技術也是算法升級的重要一環,所以,我們能看到今日頭條在行業內站穩腳跟之后也開始了在AI研究方面的投入。

最主要的就是頭條成立了自己人工智能實驗室“TOUTIAO AI
LAB”,這是所有布局AI領域的企業通行的做法,不僅可以做技術研究還可以進行人才儲備。
此后,頭條也開始了對于自家AI技術的宣傳,比如6天寫稿200篇的寫稿機器人“Xiaomingbot”、面向內容生產者的“優化助手”等等,機器的味道在今日頭條平臺越來越濃。

做AI的基礎是大數據,沒有數據,再優秀的算法也沒有可以用作訓練的對象。在這方面,頭條有用戶的閱讀習慣、喜好等行為數據,百度有用戶的搜索偏好等行為數據。當然,百度的數據積累顯然要比頭條豐富,只不過,百度在內容分發和做信息流方面要落后于頭條。
或許正是這一優勢,讓頭條出擊百度多了一份底氣。
當然,百度也在努力建設自己的內容分發,雖然百度不會承認,但其確實在向頭條學習,自家內容平臺多次改版、合并也是在逐步對標頭條。而且,自百度取消新聞源審核機制之后,自家內容平臺的信息也被納入其中,而搜索正式其AI技術主要應用場景之一。

百度搜索引擎與AI技術結合
信息分發本是百度的立身根本,如今出現頭條這一強大的對手,百度也不得不小心應對,尤其是當頭條已經在內容分發領域站穩腳跟,技術或許是百度得以扳回一局的機會,頭條雖然已經在做算法向人工智能轉化的準備工作,但質疑卻不期而至。
前段時間頭條在面對巨大的監管壓力的情況下,開始招聘審核人員以此彌補算法分發的不足,同時下線“社會”頻道。監管以及輿論的壓力對頭條的影響不可謂不大,而此次出擊百度或許也存在轉移注意力的目的,畢竟,相比那些標題黨、子虛烏有的謠言,百度的“原罪”更具吸引力。
說回AI,雖然頭條與百度一開始了技術層面的競爭,但百度的技術實力終究要強于頭條,哪怕頭條揪著百度AI人才大量流失的小辮子不放,百度依舊是個龐然大物。技術、數據積累是個漫長的過程,頭條雖然有超過一億的日活,但面對百度6億日活依然相形見絀,技術競爭可以慢慢來,但信息流、內容分發機制的建立應該比前者要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