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網10月13日消息(報道:李楠)去年的今天,杭州城市數據大腦在云棲大會上正式發布,當時公布的城市大腦項目組第一步,是將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礎設施全部數據化,連接散落在城市各個單元的數據資源,打通“神經網絡”。
如今城市大腦一周年,在首日的主論壇上發布了城市大腦1.0,同時公布了這一年的相關成績:接管杭州128個信號燈路口,試點區域通行時間減少15.3%,高架道路出行時間節省4.6分鐘。在主城區,城市大腦日均事件報警500次以上,準確率達92%;在蕭山,120救護車到達現場時間縮短一半。

今天上午,主題為“超級智能價值創造者”的阿里云ET大腦峰會召開,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發表了名為“城市大腦:人工智能的登月計劃”主題演講,暢談對于機器智能與城市大腦的一些思考。
人天生就有借用別人智能的能力
在演講開始階段,王堅表示,現在社會對人的智能發起了巨大的挑戰,主要表現為沒有搞清楚互聯網時,人們說云計算時代來了;沒有搞清楚云計算時,人們說大數據時代來了;沒有搞清楚物聯網時,人們說人工智能時代來了。他認為,這對于大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王堅稱,人的智能是自身發現的第一個智能,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人的智能是不夠用的,所以我們才會去向他人請教。當人的智能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會發現動物智能,人很尊敬動物,當不夠用的時候,會借助動物的智能(比如:借助警犬的嗅覺),這是人的智能最了不起的地方。可以看出,人天生就有借用別人智能的能力。
同時,王堅認為,目前所說的人工智能,或許用“人造智能”來形容會更貼切一些。隨著計算能力的提升、數據的積累以及互聯網基礎設施的發展,未來機器的智能我們也能借用。
關于機器智能與人工智能的差別,王堅認為機器在完成人的歷史上不能完成的事情。他風趣地說道,如果人腦夠用,那么城市中的問題就不會出現。
機器智能的出現相當于上個世紀“電燈泡”的發明
演講中,王堅還談到了機器智能的三個基礎:互聯網、計算能力與數據資源。
他認為,因為有了互聯網,我們今天才能談智能,互聯網是機器智能的一個基礎;云計算、量子計算能力的提高,也是機器智能重要的基礎之一;數據是無法計算大與小的,但重要的是,數據告訴了我們不知道的東西。
由此,王堅聯想到,當互聯網、計算能力與數據資源,三者結合在一起時,就相當于上個世紀初“電”的出現,給了世界一個巨大的創新機會。
而機器智能就是當互聯網變為基礎設施、當我們擁有了強大的計算能力以及豐富的數據資源時的一個“電燈泡”,還有很多沒有發現的發明。
城市大腦是送給全世界的禮物
在演講的最后,王堅談起了城市大腦。他認為城市大腦就是機器智能的物理載體。“在中國,很多人只看到是一個產品的市場,當城市大腦做成之后,可以看到中國是互聯網基礎設施最完善的地方,也是數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更是獲取計算能力最方便的地方。”
王堅稱城市大腦是杭州送給全世界的一個禮物,未來的20年、30年會有更多的禮物送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