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絕對算是現在中國商界的風云人物之一,也許跟王健林、馬云相比,董明珠的實力略遜一籌,但她突出的性格絕不輸于另外兩位。董明珠曾立下“讓世界愛上中國制造”的豪言壯語,與雷軍的10億賭局也膾炙人口。
在外界看來,董明珠是個固執而又不安分的人,除了手機,就在不久前,她還進軍了新能源汽車和智能設備市場,一時間引起了不少輿論風波。

自從董明珠宣布格力要開始做手機時,董明珠以許多人的看不懂的方式進入了自己作為企業家的下半場。
董明珠為何讓空調制造起家的格力在這兩年開始不斷擴張新的業務領域?實際上從前不久發布的半年財報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空調業務逐漸縮水
受益于今年夏季全國范圍內的持續高溫,格力 2017 年上半年實現營收 691.84 億元,同比去年的 491.82 億元上漲
40.67%,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 94.52 億元。

而中國白電領域的另一巨頭美的,上半年的整體營收已破千億元,達到 1244.5 億元,較去年同期的 775 億元大幅增長了
60.53%。其中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到 108 億元,同比去年增長 13.85%。
雖然格力業績表現不俗,但營收僅為美的一半,利潤總額也不及美的。從營收上看,格力被落的越來越遠,在優勢業務空調上卻在漸漸被美的追趕。
雙方的半年報顯示,美的暖通空調業務實現營收 500.23 億元,同比增長 41.52%,占這家公司整體營收的近三分之一。而格力上半年空調業務實現營收
546.37 億元,同比增長 30.14%,空調仍是格力營收決定性的組成部分。

2016 年,雙方在空調營收一項的差距從 2012 年的 374 億縮小至 213 億元。今年上半年,格力領先美的不過 46
億元,且美的的空調業務同比漲幅高于格力。
其他業務上,據美的集團半年報顯示,消費電器業務實現營收 518 億元,同比增長 46.75%;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實現營收 136
億元。而格力生活電器業務實現營收 10 億元;智能裝備業務實現營收 9.62 億元。雖然增長迅速,但與美的相比,數量不可同日而語。
董小姐的“造車夢”
商場如戰場,在空調主營業務觸及天花板后,若想獲得新的利潤增長點,必須謀求多元化的探索,畢竟市場就那么大,蛋糕有限,董明珠顯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
2015年,董明珠霸氣的公開表示,格力手機將在3年內滅掉小米,格力正式進軍廝殺慘烈的手機行業,時至今日已經發布了三款產品。據悉,第一款銷量在10萬部左右,而第二款上市一年多,銷量在2.5萬部左右。今年6月發布的第三款手機“色界”,因為上市首日被網友爆出僅售出8部的銷量,成為了人們討論的對象。
雖然此后董明珠對媒體稱,格力手機并沒有失敗,不應該以量定勝負。但就目前看來,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產品創新能力,格力還無法與小米相比。

在手機市場遇挫后,董明珠又將眼光瞄上了新能源汽車行業,自2016年底,董明珠以個人身份入股珠海銀隆后,9月18日,有格力內部人士向媒體透露,董明珠帶著格力團隊現身天津一汽夏利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關于格力要收購一汽夏利的消息不脛而走,最快下周將公布股權收購事宜的相關進展。
然而戲劇性的是,就在隔天,格力電器發布澄清公告稱,經核查,公司及公司高管團隊從未就入股事宜與天津一汽夏利進行過磋商,公司及公司高管團隊及其工作人員也未前往并入駐天津一汽夏利,未就入股事宜與天津一汽夏利達成過任何一致意見。
在羽化財經看來,格力的辟謠像是一種掩蓋,原因有二:
其一,9月8日,一汽夏利就宣布因重大事項而停牌。其公告稱,收到公司控股股東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通知,一汽股份正在籌劃涉及公司的重大事項,公司將自9月8日停牌,但一汽集團并未同步停牌。當時,外界就紛紛猜測天津一汽可能有股權收購之類的大動作。
其二,實際上,格力電器作為國企,跨行業去收購另一家子公司,這操作難上加難,很難得到批準,所以格力的辟謠有些迫不得已,但董明珠個人和管理層入股還是有戲,一汽夏利雖然業績奇爛,但有稀缺的整車生產資質,而董明珠入股的珠海銀隆在汽車制造環節是比較薄弱的,生產線也不是很完善。兩者正好可以互補,未來不排除合并的可能性,這樣看來,董明珠離自己的“造車夢”又近了一步。

羽化財經在這里大膽預測,董明珠如果后續真的入股一汽夏利,將得以借助天津一汽夏利已有的整車生產線,布局產業上下游,早日實現新能源汽車的量產。同時夏利品牌得以轉型,可能將成為一種雙贏的結果。但最終是否會被市場認可,還有待考驗。
格力轉型智能制造
2017年被稱為人工智能產業化元年,很多企業都把人工智能作為自己的重要發展戰略,試圖在新一輪的競爭中占據主導權,格力電器也不例外。
格力電器的2017年中報披露,2017年上半年格力電器智能裝備業務實現營收9.62億元,同比上半年增長2765.27%。從2013年至今,格力智能裝備已經完成了內部生產線的自動化,將整體生產效率提升10.5%。

2017年,董明珠加速向智能裝備領域擴張,9月15日,格力電器與河南省工信委、洛陽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格力電器將利用其在智能裝備產業的資源,吸引相關產業鏈企業共同建設中國洛陽自主創新智能制造產業基地項目。據悉,此次總投資約為150億元,并計劃在2018年造2500臺機器人。
從造手機、到造新能源車、再到造智能設備,無疑展露出這位鐵娘子中國智造的野心。總體來說,新能源汽車和智能設備的產品比手機產品更新周期更加緩慢,成本更高。格力電器在手機市場碰壁之后,面對這兩個領域的老牌企業中如何才能占得先機,這個還沒有一個很確定的結論。
對格力而言,在空調制造行業深耕了 20 多年,已經觸及市場的天花板,若想贏得新的利潤增長點,只能進行多元化布局。
羽化財經看來,目前短期內,手機和汽車或許都不足以撐起格力的未來。以格力下半場的格局,智能制造相比前兩者更具備主力軍的潛質,至少更貼近主營業務,資源也會更寬廣。此外,在找到新的造血業務之前,格力也許真要好好鞏固下空調行業的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