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天前,備受關注的樂視網(300104)2017年半年報出爐,其中顯示的業績巨額虧損,融資大幅下滑,關聯方應收賬款預增無減,債臺高筑,現金流顯著惡化,樂視危機可見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融創全面入主樂視,并將昔日管理層“大洗牌”,留給人們“孫宏斌要把樂視帶往何方的”問號,尤其是賈躍亭曾經一直心心念的“生態化反”該如何續夢,還是該完全推倒重來。
先不說賈躍亭腦中的“大生態”到底成色幾何,單說樂視電視這樣的“小生態”都有待檢驗。在此次樂視網發布的半年報中就顯示出了這些問題。公司2015年曾定增募資近50億元來謀劃,到如今,當初的近50億元花得只剩十幾萬元的零頭,三個募投項目到底進展如何?又該何去何從?
50億定增募僅剩15萬多
中報顯示,樂視網營業收入為55.8億元,同比降低了44.56%,凈利潤為虧損6.37億元。對此,樂視網解釋稱,由于公司所處行業特點,當期的版權攤銷、CDN以及人力成本等營業成本并未下降。
早在2014年,樂視就打著“生態”的口號進行募資45億,將平臺、內容、終端和應用的構建與完善推上“生態”層之上。
2015年5月25日樂視又撤回此公告,并再度提交一份75億元的定增方案,稱募資將用于視頻內容資源庫建設、平臺應用技術研發、品牌營銷體系建設和償還銀行借款。聲稱2年內要花掉44億采購內容版權,如此大手筆的內容投入,已經不輸給愛奇藝和優酷土豆,樂視還宣布2年內新增350人的專業營銷隊伍,這也是一線視頻巨頭的“做派”。
最終,樂視網以非公開發行的方式發行1.07億股,按樂視網高位時的股價45.01
元,共募集資金約48億元,其中逾47億募資投建其謀劃的視頻內容資源庫建設項目、平臺應用技術研發項目和品牌營銷體系建設三大“生態”項目。
三個募投項目中,視頻內容資源庫建設項目959,671,400.00元;平臺應用技術研發項目226,465,700.00元;品牌營銷體系建設項目134,021,400.00元。公司已對上述預先投入募集資金置換完畢。

時過近兩年,到今年6月30日,公司披露該筆募資已悉數使用完畢,其募資賬戶上余額僅剩下15.67萬元。
內容“王牌”漸失色,生態營銷是個“坑”
從上游“版權+自制”的內容,到中游視頻網站的平臺,到下游電視、手機、汽車的終端,再到延伸業務即多屏分發的應用開放平臺,一個個新故事不斷將樂視推向新的神話高度。
不停折騰下,燒錢、融資、再燒錢、再融資、持續燒錢、現金流幾近斷裂,像三國時期的“火燒連環船”,一環出問題,環環出問題,樂視神話開始迅速破滅崩塌。
當時樂視募資的80%都用來搞內容資源,“電影、體育、大劇、綜藝,樂視是唯一一個將四大領域都完成布局的公司,”
樂視生態營銷及客戶運營中心總裁張旻翚曾夸下海口。
消費者和用戶是檢驗樂視所謂的“生態”理念成色幾何的最好標尺。無奈,對于曾經讓樂視稱之為“手中王牌”的樂視影視資源,如今也已黯然失色。
“樂視靠視頻起家,現在連基本片源都不如對手。”這是一位樂視電視用戶最近發現的一個令人無語的現實。諸如《肖申刻的救贖》、《阿甘正傳》這些愛奇藝和騰訊標配的美國大片卻在樂視電視上缺席,直接令他打消了購買會員的念頭。
可以看出,視頻起家的樂視電視,目前正遭遇內容的瓶頸,而這一切源于自己的封閉模式。這些年,樂視一直關起門來打造自己的所謂生態帝國,包攬了從硬件到軟件到內容的電視全產業鏈業務,電視內容倚重樂視視頻的自有內容。
雖然說樂視早期囤積了大量的影視版權,但版權能夠最大程度獲取的流量的時間當口也就兩到三年,而今天的視頻行業隨著手握重金的BAT的進入,樂視的內容地位早已今非昔比。

而對于“生態營銷體系”建設,越來越讓人覺得像是個“坑”。
樂視生態營銷總裁張旻翚一直在說他們在進行生態營銷方式的創新與革命,客觀來說,樂視的生態營銷在手段上是以植入品牌或廣告為主,就是讓這些合作伙伴的品牌在樂視生態里曝光。
樂視所謂的生態,包括樂視旗下的從電視到VR的各種屏,從電影到自制劇的各種內容,客戶跟樂視談生態營銷,樂視就在全生態中挑出十幾二十個曝光點供選擇。問題是,這些曝光點都不存在持久發展的血液,怎么能支撐接下來的生態營銷?
于是,樂視的生態營銷中心,專門絞盡腦汁地琢磨怎么搞生態營銷,給客戶洗腦,讓客戶對回報滿意,尋找可以跨界開發的所有機會。
網上有賈躍亭發布會前彩排給綠茶的植入曝光時段的現場照片,作為CEO的他在臺上對觀眾眼含熱淚,在臺下對客戶面含微笑,好像在打情懷仗。
從一場接一場炫酷的發布會,到一波接一波告急的資金鏈,樂視當初有多么揮金如土,現在就有多么捉襟見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