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主流媒體對《王者榮耀》討論升級,在人民日報“三評”《王者榮耀》譴責其監管不力之“毒”后,新華社今天再次發表深度評論文章,批判《王者榮耀》扭曲歷史,嚴重誤導中外玩家對于中國歷史的理解。

面對媒體對《王者榮耀》的繼續圍剿,圈哥認為:《王者榮耀》所面臨的未成年人問題,反映出的是未成年人游戲受眾的迅速崛起,其解決方法在各方監管;而游戲對歷史的改編應需辯證思考、加強引導,但也不應一棒子打死。
歷史改編游戲何故批判至甚?
新華社評論認為,將歷史人物進行性別、外貌、時空的改編缺乏對文化的尊重與自愛,但在目前看來,對歷史的改編是包括游戲在內的文學、影視、動漫等文娛行業所普遍存在的、非常正常的商業行為。
文學作品最擅長的就是改編歷史人物,以《甄嬛傳》及其衍生影視劇為例,劇情、人物同歷史對比同樣存在巨大差距,騰訊網曾評論“《甄嬛傳》戲說成分太過明顯,容易誤導很多年輕觀眾把劇情當成真實歷史”,但因制作精良絲毫不妨礙它在國內獲獎無數廣受歡迎。
在游戲中,我們可以看到更夸張的歷史人物改編,光榮算得上是最熱衷于“中國三國+日本戰國”歷史游戲改編的公司,其《戰國無雙》和《三國無雙》系列游戲聲明海外,在通過審批引進中國后同樣受到各種歡迎。以三國女性人物大喬為例,本來孱弱的亂世女子在游戲中被改編成為了以一擋千的武將,游戲中不分時代的火槍地雷大炮同樣頻頻出現。而國內手游中,《亂轟三國志》、《放開那三國》等三國系列手游同樣將大喬作為武將登場,賦予許多與歷史相差較大的技能和形象,但也受到廣大玩家歡迎。

《三國無雙》中的大喬
游戲與小說影視動漫一樣,并不能非常準確地控制自己的受眾人群,在改編歷史的角度上,法律道德與含蓄的范圍下,游戲改編歷史跟小說影視動漫改編歷史一樣是積極的創造行為,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并沒不應該有“改編罪”一說。
新華社舉例孩子在作文中寫道“在老師講荊軻之前,我一直以為荊軻是女的。”的確,以《王者榮耀》為首的部分歷史改編游戲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少年對于游戲的誤讀,改編程度的把握缺乏謹慎。但辯證來看,是否增加歷史人物的頻繁曝光,也能增加青少年對于歷史和人物的了解興趣和記憶。對于喜歡李白、荊軻、呂布的玩家,是否他也會更有興趣去主動查查他們在歷史上做了什么?
歷史改編作品,已成為文娛產品的常見手段,也越來越受歡迎。因為在快餐消費時代,哪怕價值觀最正的歷史科普、傳記、正劇,對于青少年和甚至部分普通人來說都過于艱澀,主動閱讀觀看的受眾規模還是較少。而廣受歡迎的游戲增加了歷史人物、事件的曝光率,增加了青少年主動了解歷史的途徑,需要積極引導和監管,而不是一味打壓。
確切地說,所有存在演繹形式的文學、影視、游戲作品都是在歪曲歷史,只不過程度不同,《王者榮耀》在改編中的肆無忌憚也的確存在過失。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面對問題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味鞭笞,而是積極補救和正確引導,利用《王者榮耀》與歷史結合的巨大影響力,說不定會造就一個積極普及歷史知識的新窗口。
《王者榮耀》讓不負責任的父母現形
新華社兩篇文章在被中國之聲等大微轉載后引起網友們廣泛討論,有些網友認為“父母應該是孩子沉迷游戲的第一責任人”,有的則認為“商家是玩家沉迷游戲的責任人,‘吸毒’一樣的玩家沒有這么強自制力”。
當游戲的企業管理變為社會共治,首先暴露出的是青少年游戲人群的劇增和企業家長對于青少年與游戲之間關系的忽視。
短時間內暴露出現如此多負面問題,首先原因是游戲運營沒有正確評估受游戲對未成年人能夠帶來的為題,騰訊應采取有效錯失。截止出臺“最嚴未成年人防沉迷2小時限制、鎖硬件、限制消費”等措施之后,騰訊承諾的防沉迷基本已兌現,由于是事后補救面對指責也是應該。

但游戲畢竟只是一個APP,它無法做到100%分辨玩家年齡,就像孩子沉迷看電視一樣,更需要家長的監督。
圈哥曾聽過這樣一個說法:“忙自己的工作或者娛樂的家長,沒空跟孩子玩,丟給孩子一個手機玩游戲,孩子就會安靜不吵不鬧”。是否正是家長對于孩子陪伴和關愛的缺少,才讓孩子最終只能在游戲中找快樂?
一位電臺主持人,控訴批判游戲讓自己孩子沉迷導致眼睛失明,然而如此嚴重的情況直到孩子失明家長才發現出了問題,然后將所有責任推給游戲,這樣對于孩子成長不負責任的父母,或許才是孩子沉迷游戲最可怕的元兇。

結語
在此之前,恐怕很少有游戲面臨的未成年人問題比《王者榮耀》大、出現的問題多,這一方面提醒廣大游戲廠商:面對青少年游戲人群的興起,游戲開發中應積極加入對于未成年人的思考;另一方面,《王者榮耀》也給千萬不負責任的父母提了個醒:將孩子的成長打包扔給學校和社會的父母將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