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北京將迎來連續3天的高溫炙烤,終于感受到了來自夏天的熱情。而提到夏天,除了空調、雪糕,如果還能想到什么,一定是暑假必備—選秀節目。
和以往一樣,今年的選秀節目依然火熱。去年備受版權問題困擾的《中國新歌聲》今年更加大了火力,除了上一季的王牌導師那英、周杰倫之外,還請來了歌神陳奕迅坐鎮;湖南衛視王牌選秀《超級女聲》去年也首次以純網綜形式亮相芒果TV,而今年順勢再推《快樂男聲》,力求打造互聯網選秀第一品牌;愛奇藝投資2億打造《中國有嘻哈》,聚集了國內頂尖的制作團隊與四位大牌明星制作人,欲以嘻哈燃爆這個火熱的夏天;另外,由騰訊視頻打造的《明日之子》、優酷推出的《美少年學社》、王思聰制作的《次元星計劃》等幾檔偶像養成類節目也已提上播出日程……看來又會是選秀節目的爆發年。
中國選秀進化史:從電視選秀到偶像養成的十年
從2004年中國選秀節目集中盛行至今為止不過十余年時間,中國選秀節目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內容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04年,湖南衛視率先打造歌唱選秀《超級女聲》,這讓湖南衛視在節目第二個年頭就迎來了選秀事業的高峰。2005年,《超級女聲》在中國內地創造了萬人空巷的收視盛況,一時間,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等從節目中走出來普通女孩成為全民偶像。在那個時代,滿大街放的歌曲都是《我的心里只有你沒有他》、《筆記》等熱門的選手參賽曲,超女的貼紙賣到斷貨。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電視產業開始意識到選秀節目的巨大潛力,《超級女聲》之后,不少電視臺都開始推出歌唱類選秀節目,試圖打破湖南衛視一家獨大的選秀市場。于是在當年,東方衛視的《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兒》、江蘇衛視的《絕對唱響》、央視的《夢想中國》也在選秀的大潮中有過短暫的閃耀,但大多數節目都沒有做過三季就宣告終結了,只有湖南衛視將超女快男IP保留了超過十年的時間,直到去年以網綜形式轉戰互聯網平臺。

而在2007年,湖南衛視首次推出《快樂男聲》的時候,其實也在造星模式上嘗試過韓國的練習生模式。2007年,《快樂男聲》結束之后,除了在節目中斬獲不錯名次的幾位選手之外,還有一批顏值較高,但專業水平有待提高的“遺珠”,這些人獨立出道的能力相對較弱。于是湖南衛視聯合天娛傳媒從這些人中選拔中幾位相對優質的選手,送到當時造星能力極強的韓國進行秘密集訓。2008年,偶像組合至上勵合就是這樣誕生的。

除了中國成員之外,至上勵合還加入了韓國籍成員,中韓混血的形式讓當時的偶像市場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覺。成功打造出至上勵合之后,湖南衛視又在2009年成功打造概念相似的女團IME,而在當時,偶像團體也開始成為國內各大經紀公司的“香餑餑”,HIT5、TimeZ等偶像團體也曾風靡一時,不過到目前為止,內地存活下來的偶像團體極少,像至上勵合這樣的資歷比較老的團體都已經漸漸式微,國內偶像市場大多被韓流分食殆盡。
2015年底,國內選秀綜藝出現了一種新的模式—偶像養成。不同于韓國的練習生模式,偶像養成則是來自日本的“舶來品”。而最早將偶像養成模式運用到內地造星產業的,大概是成功打造SNH48的絲芭文化了。

2013年1月,SNH48正式出道,借助AKB48“可面對面成長的偶像”概念和AKB48中國姐妹團的號召力,SNH48在對舶來文化保持高度寬容性和接納力的上海,快速發展了一大批鐘情于二次元文化及AKB模式的鐵粉。不過,SNH48的養成土壤其實并不是互聯網,而是主要依托小劇場演出以及線下活動,這種模式周期較長,當然對于普通電視觀眾來說,曝光率也相對較低。
而通過借鑒日式的偶像養成模式,國內開始出現一大批以互聯網為土壤的偶像養成綜藝。而這種所謂的偶像養成,不過是在歌唱類選秀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選手的綜合素質,可以在熒屏上更加全方位的展示選手素質提升的過程。去年這樣的節目有很多,比如《hello女神》、《蜜蜂少女隊》等等。
粉絲經濟是造星產業的天然土壤,但“后選秀時代”的明星養成才是造星痛點
大約從兩年前開始,粉絲經濟成為娛樂產業的一個高頻詞匯。而依托于粉絲經濟產生和高速發展的產業不在少數,所以越來越多的明星與經紀公司開始重視“粉絲”這一經濟利益體了。這個時代的粉絲,不僅僅是花幾十塊買張唱片,多了花上千元看一場演唱會這么簡單了。為了偶像,他們能投入更多的金錢與精力,甚至以此作為事業。
去年9月21日王俊凱17歲生日那天,他的粉絲通過海陸空全方位應援,把生日祝福從國內刷到了國外,甚至還動用了直升機,在各大城市商圈大量投放廣告為偶像慶生。如此豪氣的排場并不是特例。去年同組合的王源在電影《爵跡》宣傳期間,粉絲們自發在全國70個城市,472家影院投放了5000塊LED屏不間斷循環播放其電影宣傳視頻……

這些物質上的表現對于經紀公司的吸引力無疑是巨大的。所以越來越多的經紀公司希望能夠培養新的偶像,他們聯合電視臺、視頻網站開辦選秀活動,通過選秀來尋找培養的對象,當然,也有一些公司直接將藝人送上選秀舞臺,以此來增加曝光度。
這種所謂的偶像養成模式是最快速、可操作性最強的造星產業。選秀節目能夠在短短數月時間內通過高強度的曝光打造出一個全新的偶像,這種短平快的模式在當今的時代中的確為娛樂圈輸送了不少新鮮的血液。
但是,這種“快消”模式的弊端也十分明顯。首先,僅憑數月的“養成”計劃培養出來的偶像千篇一律,個性缺失。這種節目其實完全是依靠市場的風向,顏值經濟的導向讓大部分選秀節目對于外貌更加注重,大多選手都是在才藝方面都是中規中矩,而這種偶像大規模的批量生產讓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選秀期一過,很多選手就銷聲匿跡了。
其次,后續資源跟不上也讓大多數選手失去了成為偶像的機會。造星節目創造的偶像供大于求,整個市場并不能消化這么多新人,必然會出現市場的第二次優勝劣汰。在選秀結束后,經紀公司能夠給到選手的資源是有限的,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藝人會面臨很多定位重疊的問題,那么其中一部分個性不突出的藝人則會在競爭中淘汰。
第三,偶像養成節目忽略了粉絲的養成。偶像的快速養成可以讓粉絲在短時間內聚集,但這類粉絲的粘性往往不高,再加上藝人選手后期資源的缺失,曝光度逐漸下降會造成粉絲的流失,一旦沒有了粉絲支撐,藝人的偶像養成計劃也就幾乎宣布告終了。
2017年將會是偶像養成及選秀節目高度集中的一年,但顯然,以目前的模式來看,千篇一律的選秀,造星能力已經越來越弱了,李宇春、張靚穎之后,我們恐怕難在選秀節目中看到巨星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