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互聯網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進入下半場,那么,共享單車便是這下半場的揭幕之戰。2016年,無樁共享單車異軍突起,并迅速得到資本青睞。一時間,各種顏色的共享單車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占領大街小巷,從最初的橙色摩拜、黃色OFO,到后來又出現藍色由你和紅色優拜等,再到后來甚至政府公共自行車運營商也紛紛入局。而隨著資本的持續接入,共享單車領域的戰火也愈演愈烈。
近日,速途研究院發布《2017年第一季度國內共享單車市場調研報告》,報告對我國共享單車市場規模及用戶規模做出了統計和預測,并從APP累計下載量、車輛投放規模、覆蓋城市以及日均訂單量等維度入手,對市場上幾家主流共享單車企業進行了對比分析。
市場規模逼近25億,共享單車“血拼”融資仍在繼續
作為資本寒冬中的“異類”,共享單車自出生之日就收到了眾多投資者拋來的橄欖枝。市場規模方面,據報告顯示,
2016年國內共享單車市場規模達到8.3億元人民幣,而這一數字在2017年或將增長至24.6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96%;到2019年,國內共享單車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00億元。

的確,共享單車價格低廉、使用門檻低,易被消費者接受,而且滿足了人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需求,戳中用戶痛點。這一點,共享單車僅誕生一年用戶規模就激增至了1886.4萬就是最好的佐證。

另外,從宏觀上來講,低碳出行也是國家近幾年來所大力倡導的出行方式。深得用戶喜愛,再加之政府的支持,讓“資本家”看清,100億元的市場規模絕非共享單車行業的天花板。如此看來,創投界人士的眼光確是極為毒辣。
摩拜OFO優勢明顯,雙寡頭潛質顯現
雖然目前市場上各共享單車品牌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盛況,但是,從速途研究院發布的報告來看,摩拜、OFO兩家企業的雙寡頭潛質已經初步顯現出來。
在覆蓋城市、日均訂單量和單車投放數量3個維度上,摩拜和OFO不出意外的占據了前兩位。另據數據顯示,單車下載量排行中,摩拜以以5719萬次的累計下載量奪冠,OFO緊隨其后,累計下載量為3303.5萬次。而之后的永安行、酷騎單車、小藍單車、哈羅單車等,則相對落后。

摩拜以高質量、有質感、高逼格的智能單車引爆白領市場,OFO則通過多投放、低價格滿足學生群體“騎到車”的剛需,滿足了不同用戶對共享單車的不同訴求,形成如今兩分天下的局面。
但是,復盤近年互聯網企業的發展趨勢,可以歸納出這樣一種套路:群雄崛起、諸侯爭霸、戰國七雄、三國演義、兩極對峙,再到最后一統天下。共享單車是否會延續外賣平臺和共享汽車企業的道路,千帆競逐之后走向強強聯合,還是會開辟出一條發展新路,兩家企業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現在還未可知。
共享單車格局未定,行業亂象亟需重視
現階段,不管是賽道上的選手還是用戶數,遠未達到飽和狀態,并且這個領域的尚處于早期,商業模式還不清晰,共享單車的格局還未成定數。用戶體驗依然是一眾企業不和忽視的一個方面。

據《2017年第一季度國內共享單車市場調研報告》顯示,在用戶評價方面,摩拜排名第一,用戶好感度為64.2%,而同為第一梯隊的OFO用戶好感度卻不及半數,僅為35.6%。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OFO車輛損毀率極高,用戶的車輛獲取成本過大,影響了用戶的主觀感受。另一方面,近日發生的兒童騎OFO不幸被卡車碾壓致死的惡性事故也讓OFO在用戶心中留下了不負責任的企業形象。
如果行業亂象被無視,共享單車又何談未來?因此,無論對于摩拜、OFO等第一陣營的玩家,還是剛入局的新手小白,競爭的關鍵終將要回歸到產品本身。用心服務好用戶,市場會在誰去誰留的問題上做出最公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