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智能手機遍地開花,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價格戰早已不再適用的中國手機市場,加大專利研發投入,自然成為很多手機廠商爭奪市場的首選利器,華為手機自然也不例外。
打贏與三星的專利戰首仗,華為手機注重專利積累
今天,泉州中院受理的華為公司維權案一審宣判——三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等三被告構成對華為終端有限公司的專利侵權,需共同賠償8000萬元。這是華為公司在全國系列維權案中第一個宣判的案件,也是華為與三星這場專利戰的首場告捷。
華為打贏了與三星的專利戰首仗,這也意味著華為手機注重專利的積累,就在剛剛過去的3月,華為2016年財報顯示,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已超過764億元,占整體收入的14.6%,在國產手機中遙遙領先。
此外,華為在專利研發方面的十年累計投入費用超3130億元,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華為累計獲得專利授權超6萬件,在國內手機中位于第一。
實際上,專利早已成為了手機巨頭們的競爭利器,華為近十年一直在研發方面投入高成本,取得的研發成就領先于其他國產手機,但在全球來說,2016年華為手機在研發方面尚未進入前十名,雖然此次華為手機打贏了和三星的專利戰首仗,但想要以此案例來打國產手機專利反擊戰恐怕還為時尚早。
靠“打贏三星”來打國產手機的專利反擊戰,還為時尚早
手機巨頭們的專利戰,首先在于智能手機的專利收入巨大,根據高德納公司數據顯示,一部售價400美元的智能手機中,零部件成本總額大約在120到150美元之間,而專利授權費用則超過這個數額。也就是說,手機自身擁有的專利越多,手機的利潤也就越高,蘋果手機的高利潤便是如此。
數據顯示,2016年,蘋果手機獨占智能手機行業79.2%的利潤,三星占智能手機行業利潤的14.6%,而華為僅為1.6%,相當于三星的11份之一,不到2%的利潤占額,從側面說明華為雖是國產手機專利大廠商,但相比國際巨頭來說,還有很大差距。
業界人士分析稱,與蘋果和三星在設計、軟件居多的專利訴訟不同,華為是底層通信技術專利的持有大戶。在手機專利戰的核心資源掌控上,國產手機還處于相對弱勢,相比之下,蘋果、三星等才是專利大戶。
此外,華為手機雖然在去年銷量高達1.39億部,同比增長30.2%,但營業利潤20億美元,不僅沒達到內部設定的25億美元的目標,甚至低于2015年的22億美元。一味的追求銷量卻換來了利潤的縮水,華為手機的這盆冷水確實也潑醒了很多同行。
對于一直致力于成為世界前三的華為手機來說,不斷增強自己的技術原創能力,擁有更多自身核心產業知識,提高在全球智能手機行業的利潤占比,是應對行業洗牌的唯一方法。
小結
對于華為來說,打贏國際巨頭三星,無疑是一個好的結果,但就專利方面,華為的專利產業相比于蘋果、三星等國際巨頭來說,依然處于弱勢,想要打國產手機行業的專利反擊戰自然很難,但相信對于在國內一直處于領先位置的華為來說,在不久的將來,仍有希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