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近日確定進一步促進中醫藥發展措施,討論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會議指出應當“擴大中醫藥國際貿易和傳播普及”,到2020年中醫藥產業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之一。隨著中藥在國際上的不斷被認可,給中藥帶來的是挑戰更是機遇。
天津達仁堂京萬紅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文偉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醫藥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體系,其認知度、影響力和顯示度,不僅僅關系到中醫藥學的發展,而且關系到國家文化的傳承、發揚。借助“一帶一路”戰略,大力弘揚、推廣中醫藥文化是維護國家影響力、提高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手段。我覺得應當盡快設立國家中醫藥博物館,搭建優秀文化傳播平臺。”
劉文偉認為,目前我國中藥企業建立的博物館已經有20多所,地方政府、中醫藥院校以及民間愛好者也相繼建立了中醫藥博物館。粗略統計,我國各地的中醫藥博物館已逾100家。各個地方中醫藥博物館的缺陷是偏重各自的地方特色,無法從國家整體層面上體現中醫藥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設立國家中醫藥博物館可以讓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中醫藥學發展的總體面貌。對于弘揚中醫藥學,有著積極而重要的意義。國家中醫藥博物館不僅承載著傳播中醫文化的重要責任,更有其無法替代的優勢:一方面,國家中醫藥博物館以最直觀的實物形式展示中醫藥學的豐富內涵,有著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國家中醫藥博物館的教育形式是大容量低時耗的有力傳播方式。
建設國家中醫藥博物館的總原則應以教育與傳播并重。國家中醫藥博物館在選擇和設計時就應以優秀中醫文化的教育、傳播為宗旨,遵循科學與人文結合、傳承與創新結合、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原則,建設成為內涵豐富、形式活潑、雅俗共賞的中醫藥文化教育傳播實體。
國家中醫藥博物館是中醫藥文化的教育傳播的重要平臺,它應該并且一定會成為“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借助“一帶一路”戰略,帶動中醫藥文化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