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萬安強只身一人從新疆來到上海讀大學,學習會展策劃和管理。畢業后萬安強帶著伙伴一起創辦了公司,被評為長寧區創業之星。
轉變卻在這時突然到來。
2013年,萬安強的母親身患重病,他跑遍了新疆的大小醫院,醫治無果后輾轉千里來到了上海,專家卻告訴他母親的病被誤診,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母親最終去世。萬安強沉痛不已,他深切體會到了各地醫療水平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對病人和家庭來說是毀滅性的災難。
為了打破這種局面,萬安強毅然放棄了蒸蒸日上的會展事業,一頭扎進醫學教育行業,創辦了好醫術。

好醫術創始人萬安強
一所沒有圍墻的醫學院
好醫術從2013年正式開始嘗試醫學教育培訓,從骨科入手,面向高年資執業醫師,以線下+線上的培訓形式傳承醫術。之所以選擇醫學教育領域,萬安強認為只有醫學教育才能打破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
根據計生委的統計,我國每年手術約為4500萬例、門診次數約為10億次,而持有職業醫師資格證的醫生有300萬,其中骨科醫生只有不到15萬人。15萬醫生要負責給14億人治療骨科疾病,醫生資源極度稀缺。
對于地方小醫院來說,小病可以解決,但很多“重疾”“大病”都是沒有能力醫治的,患者必須要轉去國內頂尖的某某醫院,還必須得找某某大夫才行。
先不說轉院耗去的寶貴治療時間,國內最好的三甲醫院能有幾家?協和、瑞金、上海六院…這些好醫院的專家們全加在一起又能有多少呢?就算他們再不辭勞苦,也架不住全中國的病人。
要想解決看“大病”難的問題,就必須提高地方醫生的總體醫療水平,必須由頂尖專家來進行醫學培訓。
線下培訓動手,線上模擬實戰
在國內,基層醫生與專家的數量差距達到80—90%,與此同時,受到地域與時間的限制,雙方幾乎沒有學習與交流的機會,對基層醫生而言,大專家的從業經驗與觀點都是寶貴的學習資源。
傳統的醫學培訓大多是以線下交流會的形式展開,業內人稱之為“開會”。對于組織這類會議,擁有多年的會展策劃經驗的萬安強可謂輕車熟路。
自成立以來,好醫術專注于骨科領域的培訓,已成功開發250位行業頂尖專家,參與過教學的專家近200人平均每年舉辦兩屆千人級執業醫師培訓大會、30場級別的專家研習班,累計參加的專業骨科醫生約15000人。
通常來說醫生的培養要有個漫長的過程,動不動就5年起步,15年標準,一個外科醫生的成長和手術觀摩是分不開的,一間小小的手術室擠進去二三十個醫生去觀摩手術,這是非常正常的。
好醫術優渥的醫師資源和強大的組織能力,讓在線下醫療培訓中擁有巨大的優勢,但萬安強并不滿足,他把目光瞄向了線上。
2016年初好醫術開始切入線上醫療培訓,通過好醫術APP引入視頻教學、VR手術直播、社群病例討論等功能,從而覆蓋更大范圍的用戶。截止到2016年末,好醫術APP注冊執業醫師用戶已經突破33000人。
2016年6月7日,好醫術聯合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張長青教授利用 VR 技術通過好醫術 APP
直播了股骨頸仰臥位前外側入路的一例手術。值得關注的是,這是中國第一例骨科 VR 手術直播、當天有3000多位執業醫師在線觀摩。
萬安強認為,醫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臨床操作,但是傳統的平面教材缺失互動和立體等特性,難以給予學習者實質性的高效指導,特別是實體解剖和外科手術等價值高但是機會少的資源稀缺,恰恰正是切中VR的優勢。
借助VR技術,所有醫生都可以通過好醫術 APP 觀摩手術全過程,不論身在北京或是西藏。直播后的 VR 影像數據可以在 APP
上多次以不同的視角進行點播學習,全方位的觀察主刀醫師、助手的每一個動作。
目前好醫術已完成VR手術近20例,將陸續在好醫術APP上線,幫助更多醫生身臨其境感受醫學傳承。
傳承好醫術是每個從業人員的責任
對于張長青教授這樣的頂尖專家來說,選擇好醫術并不是因為錢,而是認可好醫術的平臺,愿意和好醫術一起把好的醫術傳承下去,讓更患者受益,造福患者背后的千千萬萬個家庭。
目前,好醫術儼然成為國內骨科醫學培訓的佼佼者。問及下一步的發展,萬安強表示醫學是個“慢活”,雖然有VR這樣的新技術,但依然有很多互聯網無法解決的問題,好醫術不會盲目擴張,“吃透”骨科是第一步,他的目標是做到全科類醫療培訓的龍頭。在這個過程中,他會始終秉持著對醫學的敬畏,醫學沒有彼岸,傳承沒有盡頭。